阅读新闻

项目研究

录入者: 邹小芬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9-03-23    【字体:

中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在学习中发展,这是由教师职业内在特征所决定的,可以说是教师职业的应有之义,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终生学习的职业生活。教师的学习不同于儿童的学习,必须遵循成人学习的基本规律。一般而言,成人学习是根据个人的认知兴趣,为了获得更多的职业认可度,为获取新知、增进技能、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而开展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往往是为了提高职业能力、掌握职业技能、获得职业资格、取得职业晋升、实现职业转换的学习。当然,成人有时候也通过学习活动,来克服职业生活的局限性,扩大自己的社交关系圈,结交更多朋友、寻求友谊,逃避单调职业生活的烦恼,不断丰富和扩大自己的思想认知领域。

         教师学习需要从工作场景中发生

    教师作为职场上的成年人,其学习自然遵从成年人学习的基本规律。教师具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关注个体经验、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强、在共同体中学习和学习阻力的多重性等特点。教师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实践知识的过程,是基于现实问题的学习,他们往往会主动将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作为探究的场,教师学习也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

 从大量教师学习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学习不能像儿童学习一样,完全脱离现有的工作场景,在一定时间段内、在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环境中完成学习。教师学习必须在工作场景中发生,需要从个人经验中学习。作为成人的教师,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认知结构,一般不很难改变固有的认知结构,这就导致了在教师学习过程,纯粹的讲授式、接受式的学习很难顺利发生。教师不喜欢听讲式的接受学习,但是喜欢回忆或讲述个人认知经验,这就需要引导教师在经验分享过程中开展反思性学习。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是教师学习的宝贵资源。积极地分享经验对教师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享他人成功的经验,可以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他人正向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相互影响、加深了解、得到启发,把分享的内容内化成自己新的经验。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其他人,从而得到外界的认可和重视,使其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促使其不断学习,达到进行有意义学习过程。

       作为成人的教师具有很强烈的自我约束力,自律性比较高,一般善于从成功案例中学习,组织教师观察体悟他人的工作经验,需要在分享他人经验分析论述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提升性的学习。教师善于从项目任务中学习,成人的任务是工作,需要在完成某一种工作任务过程中,被迫”“被动地学习,让学习在完成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发生。教师善于从错误矫正中学习,失败中的学习经验比成功学习经验更加刻苦铭心,自我错误回避、矫正本身往往是教师最好的学习。教师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和阅读能力,能够开展从阅读领悟中学习,阅读是教师真正的信息来源,阅读是教师的生活习惯,更是教师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师学习需要从学习共同体中发生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近年来,被广泛地引入教师学习领域。所谓的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习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我们常见的学习小组、班级、学校、教研组、课题组等,都是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成人结对、结团学习的需要。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教师教育领域的热切关注,这是与成人需要在社会交往中完成学习的思想分不开的。建立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的现实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能够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教师也需要在团队中进行信息交流,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如何建立学习共同体?首先要确立共同体的学习主题。要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主题。学习主题要能使学习者感到问题的意义及挑战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要能激发不同学习者对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思路,能够进行讨论交流;可以将任务分成若干侧面,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作为活动的结果,各个学习小组能够提交一份产品作品,进行相互交流。其次,要制定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规则。要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是在团体中进行学习,而且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要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求且、相互提供帮助,这样更能使学习者感受到共同体对于自己的价值。要根据学习任务及学习者的特点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比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的活动。第三,组织学习共同体的交互活动。教师或专家要围绕所确定主题组织交互活动,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活动,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要在对话中提出问题,提出所要完成的作业,提供有关的个案研究及实际例子,从而激发学习者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要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引发学习者的合作性的问题解决活动。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的交互活动模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共同体一旦建立,也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松散到稳定的发展过程,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与成熟,当然需要规则、制度和机制来约束和保障,但是更多的要依靠每一位成员来自觉维护,共同体的学习是一种团队学习、社会学习,每一位成员的认知特点、志向兴趣、性格特征、愿望动机等都可能影响到学习共同体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一般要求参与共同体的成员要具有共同愿景情感、共同目标追求、共同实践经历、共同收获体验、共同学习经验和共同职业历程,这样建立的学习共同体,才是相对稳定的、可持续的,才能够自主成长、自主发展共同体,否则过于松散的共同体,易于涣散,不易持续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