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语文教研组第十一次校本研修
本周,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围绕开学初布置的理论学习书籍《我们如何思维》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王晓红:读了这本书后,我对什么是思维、什么是反省思维、怎样思维又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经常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情境有时是为了激活经验,有时是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然后围绕问题组织探索、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回顾等,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反省思维的过程。
诸桦桢:杜威告诉我们,思维的品质是思维的灵魂,是思维自身革命的力量。没有质疑就没有问题,这就仿佛是死水一潭,没有科学的方法,思维将毫无乐趣可言。我们总抱怨现在的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对此教育中对思维的错误认识难辞其咎。孩子们的思维要么是墨守成规的解答工具,要么就是散漫无绪的空想。孩子思维的天赋被驯化后失去灵性、失去面对真实世界时应有的创造力。
沈晓峰:读了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这本书后。我对什么是思维、什么是反省思维、怎样思维又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事实上因为杜威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他的很多思想已经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只是我们不知道原来这些理念出自于杜威先生的教育哲学。在教学中经常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情境有时是为了激活经验,有时是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然后围绕问题组织探索、交流、讨论,解诀问题,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回顾等,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反省思维的过程。
李梦娜:本书对完整的思维行为进行了深刻分析,简约而又深刻的阐释了逻辑过程。该书中的思维,实际上指推理,包括归纳、判断、意义等。书中重点强调了3个关键词:意义、联想、观察。简单而言,一个优秀的思维者,必须能够切身观察,恰当联想,并付诸于有意义的实践,必须习惯系统思考,主动探索真实。作者强调思维可以训练,一是调控联想能力;二是调控推理条件,这些微言大义给了我极为深刻的触动。杜威所强调的思维训练对学术研究有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而且与其学生胡适所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研究方法有共通之处。
许叶华:杜威的名字对我而言并不陌生,但认真阅读他的著作还是第一次。该书可以从两个层面给读者提供思考,即教育层面和思维层面。杜威是公认的卓越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显然也在该书中得到了比较切实的体现:一是强调教育必须由具体到具体,敦促教育引导学生由“游戏”上升到智力层面,即强调能够为学生创造”善于观察和实践,并能够审慎思维,追溯现象背后的因果,而且能将得出的概念性知识运用与实际”的主客观条件;二是该书将思维训练的背景全部设在学校,而且强调知识传承与切身观察的高度统一。个人以为,杜威的教育理念与与我国古代先哲及近代贤人所倡导的并无二致,比如“知行合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等等。缺乏亲身体验的纯粹文字教育、自省和独立思考模式训练的缺乏都被其抨击,而这些却我们当下的教育广泛的运用。作为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愧于中外先贤,更愧于孩子们!
诸玉文:杜威在第二部分第七章中提及了归纳性思维运动的引导。“一个人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取决于他的素质(思考能 力,天分),性情,主要是兴趣之所在,阅历,原先处过的环境,专业知识,近来他一直操心或者十分操心的事情,如此等等。”这部分内容让我想了很多,我们如果不能了解班上孩子的真实的内心想法,那么再多的重复话语和作业布置都是徒劳的,因为他(她)根本就没有兴趣,或者说他(她)的兴趣根本就不在于此。其实班主任工作也是相同的。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对自己班内的学生有多少了解,肯定会影响着自己的班级建设,看来今后还要多花时间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这牵扯的精力肯定很多,但一定是非常值得的。
范潇湘:杜威在书中提出思维的过程涉及两个要素:一个是怀疑或困惑;另外一个是经过思索或考察,查明进一步的事实,从而支持或否定所联想到的信念。因此,思维的起点来自于对事物产生的困惑,即问题。人类的大脑是懒惰的,在产生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根据即时产生的观念做出判断,或者利用简单的问题替代较为复杂的问题,即“替代效应”,这样得出的结果往往是非理性的,这也是杜威强调的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因此,思维训练不仅需要正确的引导,还需要不断的加以调节。
张佳慧:在思维的过程中,观察、联想、推理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杜威说,思维必须始于具体观察又终于具体观察,这才是完全的思维,观察就是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因为思维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问题。杜威说过,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思维,而是思维得更好。也就是教学需要做的是将“自然的思维能力转化为经受过检验的专业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然天赋,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让思维更灵活,更深刻,更有条理。
钱怡婕:《我们如何思维》,这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思维的训练这个部分,因为很多内容联系了我们教学,很能给我们以正确教学的启发。在第十三章中作者提到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妨碍语言的连贯性因而极有害地干扰系统思考的几种情况。读完这段话,我想我们每天得重复多少这样的行为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在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科如此,其他学科亦如此。我们每天滔滔不绝,生怕学生听不懂,弄不清,一直在讲,讲,讲,结果落得自己嗓子失声,痛苦难当,孩子们却得到甚少,思维和语言训练更是无从谈起了。
郑芳: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杜威将反省定义为:“现有的事物暗示了别的事物,从而引导出信念,此信念以事物本身之间的实在关系为依据,即以暗示的事物和被暗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反省思维能够激励人们去探索,其旨在得出结论,因此,为了求得结论而必须去找出各种证据验证,在做学问的时候,提出一个课题,发现了事情存在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严密的调查研究,而只是通过各种文献或者其他方式阅读其他人的结论,从而就局限了自己的思维,并不能真正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真正的反思思维,应该具有主动性、持续性、周密性,是自觉的有意的努力。
夏敏芝:杜威也是知行合一的优秀哲学家,书中对完整的思维行为进行了深刻分析,简约而又深刻的阐释了逻辑过程。该书中的思维,实际上指推理,包括归纳、判断、意义等。书中重点强调了3个关键词:意义、联想、观察。简单而言,一个优秀的思维者,必须能够切身观 察,恰当联想,并付诸于有意义的实践,必须习惯系统思考,主动探索真实。作者强调思维可以训练,一是调控联想能力;二是调控推理条件,这些微言大义给了我极为深刻的触动。杜威所强调的思维训练对学术研究有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而且与其学生胡适所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研究方法有共通之处。 总而言之,本书让从一个外国学者那里更为着实了解了“知行合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先哲思想!
杨李:《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主要是以第四种思维为主题,它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四种思维形式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具有共通之处即每一种思维都是“由此及彼”。由一种事物而联想到另一种事物,因此,联想是思维产生的基础,思维形式的差异存在于联想事物的差异中。于是我们会问,思维的起点在哪里?杜威在书中提出思维的过程涉及两个要素:一个是怀疑或困惑;另外一个是经过思索或考察,查明进一步的事实,从而支持或否定所联想到的信念。因此,思维的起点来自于对事物产生的困惑,即问题。人类的大脑是懒惰的,在产生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根据即时产生的观念做出判断,或者利用简单的问题替代较为复杂的问题,即“替代效应”,这样得出的结果往往是非理性的,这也是杜威强调的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因此,思维训练不仅需要正确的引导,还需要不断的加以调节。
王丽春: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有助于我们了解思维的特性,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根据四个发展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简单而言,一个优秀的思维者,必须能够切身观察,恰当联想,并付诸于有意义的实践,必须习惯系统思考,主动探索真实。
蒋钰:思维对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杜威说:“首先,它使我们从单纯的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具有预见,并按照目的去计划行动,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以便达到未来的目的。” 教育的任务在于传授各种可能的信息,而不在于对每一见解均提供证明,但教育有责任让受教育者养成牢固而又有效的习惯,来区分哪些信念是经过检验的,而哪些还仅仅是猜想、推测的,让学生们能做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和思维,不盲从,不武断的做出结论。教师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现有的习惯和倾向,了解他自己需要与之打交道的自然资源。
宣雯:教育对于孩子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锻炼孩子的思维习性,使存在于大脑中的自然的思维能力塑造为经过检验的有效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自律或者纪律。纪律与自由并不是对立的存在,并且自律是思维自由的力量,所谓的思维自由并不是可以随意的去想象,而是独立思考的力量,且不盲从于别人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