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第六次活动

录入者: 王晓红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1-03-31    【字体:

         

《为人民服务》六年级下册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也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完整的议论文。对这种抽象、理性的文本怎样解读、怎样教给学生,张佳慧老师给予了很好的示范。

一、 把握文体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上课伊始,张老师就开门见山地让学生交流预习课文感受:孩子们,预习了吗?说说看,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说说理由;接着比较文本,感受本文和以前所学的课文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像这样围绕一个观点,给我们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就叫作议论文。这是咱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这样既找到了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起点,又把握了文体特点,给全文定了一个学习的基调,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整堂课的教学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张老师按照整体感知,理解中心论点——细读材料,发现论证方法——总结策略,激发阅读兴趣的思路,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通过细读文本,让学生感悟用“引证”“对比”“例证”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凸显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引领学生感受议论文的逻辑之美,理性之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本节课张教师处处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一是随着上课进程,老师归纳总结出议论文的三要素:观点、材料、方法。并强调学习议论文就要读懂观点、材料、方法。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议论文最基本的一些写作方法。例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老师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解读论点、论据、论证三者的关系,“引用”的方法学习“引用”,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对比”,用“举例”的方法学习“举例”,让学生明白议论文要有说服力就要用典型的材料,恰当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弄清每句话的意思,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然后把这几句简短的话组合成一首小诗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句子间层层递进的联系,在朗读中感受议论文语言平实、逻辑严密的理性之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IMG_20210331_080200.jpg

总之,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师站在语文学科的立场,紧扣议论文特点,选用恰当的策略搭建支架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亲历认识实践的过程,真学真思真成长,有浓浓的语文味,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