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新培训、新教学、新征途——林南小学老师参加“新教学”实验项目暑期培训侧记
一场夏雨滋润大地,带来阴凉;一场培训浸润心灵,指明方向。8月13日至15日,林南小学全体老师,全程参加了上海现代新课程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的“新教学”实验项目线上培训。
本次培训,大家聆听了朱慕菊、崔允漷、杨向东、杨晓哲、王月芬、薄全锋、张军瑾、张民生等知名专家和大咖们的讲座,对“新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深化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如此这般就需由知识技能本位的单篇设计转向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由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学习模式转向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由讲述的上课形式转向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由线下的单一模式转向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教、学、评、测都应该指向素养,这种系统的素养为纲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培养目标。学习过程中,老师们认真观摩的剪影、静心聆听的神态、深入细致的反思,无不诉说着作为教育工作者坚定的教改之心。
语文教研组代表徐立勇:三天的网上培训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当前课改的最新动态,关键词有“课程”“核心素养”“ 融合教学”“单元设计”“项目化学习”等,这一个个新名词的涌现,无不说明过去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实现提高学生“素养”这一关键目标的达成。
综合教研组代表陈文秀:学习了崔允漷博士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报告,对平时关于课程方面的一些困惑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不同的教育人对于课程有不同的理解,崔博士从宏观层、中观层、微观层三个不同的层次解读了课程的课与程。通过学习,我们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学校课程领导的价值追求,课程领导的内涵,课程领导力的提升等。正如崔教授所言,学习是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整合,我们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学习。
英语教研组代表唐丽亚:感谢“新教学”实验项目的开展,让我们聆听到了许多专家的讲座,他们带来的前沿资讯、高端引领让我收获颇多。其中,杨晓哲教授的《技术赋能: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杨教授让我明白,在面对海量的技术的时候,我们教师要依据学科素养积极构建多维度的教学情境,让技术在情境中变得有温度。然而,单向的多媒体资源不能引导学生走向深度理解,我们教师要探究互动性的教育工具,让学生有输入也有输出,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技术在互动中变得有厚度。最后,要充分运用技术实现个性化的测试跟踪,一方面使教师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调整教学步骤,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深度学习。让技术在在测评中变得有尺度。真正让多媒体赋能教育,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
数学教研组代表何均:在“双减”政策下,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如何真正做到双减,需要发挥更多的教育机智。其中王月芬老师的《促进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成立指明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注重创新,加强因材施教;贴合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为不同的学生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与提高的作业,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实现在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全面达成“双减”中减轻作业负担加强作业管理和设计,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平衡。
新晋老师代表邓兆坤: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由教师讲得多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去说,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教学不光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还要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能只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除了与生活联系,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以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九场讲座,三天充电,是对教师们在新课改的征途上又一次洗礼与升华,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林小教师整装出发!(林南小学供稿 撰写:王晓红 审核:宋文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