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_之教育思想

录入者: 宋文俭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1-11-28    【字体:

教为不教,首先须教

——谈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之教育思想

○王立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0)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是对陶行知“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一教育主张的继承和发展,该思想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教学观如出一辙。它抓住了学校教育中“教育和受教育”这个主要矛盾,为学生观、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提供了指导原则。这一表述辩证而缜密地指出“教”与“不教”的关系——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里的“教”是手段,是途径,“不需要教”是目的。从“教”到“不教”,有一个渐进过程。教师首先要“教”,且要“教”好。最终才能达到“不教”的目标。

一、“教为不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特点,可以“不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其内容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语文教材具有大量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要求学生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应该以促进学生提高学科素养为主旨,其中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情感的提升居主导地位。第二个特点是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增强语文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所以,“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当然,语文教学是有理论支撑的,它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涉及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的知识和思想观点;但是,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旨,而须着力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大课堂中实践语文、体验语文、学习语文。

其次,学生能自学并且必须学会自学才能适应社会需要。一般选入语文课本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新书到手,多数学生往往

会优先浏览语文课文。再说语言文字作为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学生平时接触最多,因此大多数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比其他学科强很多。叶圣陶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会学生自己学语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工具课的作用,使其终身受用之。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同八十年代国际上教育科学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在1981年出版的《教育评价》一书中指出:“许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强调了一种选拔功能,教育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在100个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中,只有10%的学生被认为是由于天资或教养而能适合高等教育的严格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在教育体系不同阶段所淘汰的90%的学生兴趣极微。”这就“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青年疏远学校和社会。”在深入分析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之后,布卢姆等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不应该是选拔,而应该“是使个人获得发展”,“发展能使学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特性。”并根据最新的试验研究成果指出,“大多数学生(也许90%以上)能够掌握我们必须教授的事物”。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果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入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见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相信他们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逐步养成自求发展的能力,进入社会后没有老师教也能做好各项工作。

二、教为不教,首先须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在前,“不需要教”在后。也就是强调要达到“不需要教”首先必须要“教”,而且这个“教”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要追求实效和长效。

首先,为什么要注重“教”呢?叶圣陶先生是这么人为的:“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杂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也就是说“不教”是在学生已经具备独立学习语文的前提下而言的。然而中学生特别是广大初中学生,他们还不具备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他们的学习处于盲目的状态,除了老师的“教”以外,自己则所知不多。从终身学习的观点来看,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独自看书、作文,那么我们语文教学就应该着眼于这一点上,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众人皆知,这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基础。

“教”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叶圣陶先生历来主张“改变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宰,教学过程被僵化成为教师“念一句讲一句”,学生“看一句听一句”,“学生除了听讲以外再没有别的工作”。“被动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罚的感觉”。这样的“教”,是不可能达到不需要教的。他尖锐指出“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舍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但是不能养成合格的能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绝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

“新课改”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要让学生终身受益,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当中能够运用自如。叶圣陶认为说:“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是教育事业的中心”。要使学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必须还学生以教学活动中心的地位。他说:“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向“不需要教”过渡。也正如布卢姆所说:“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叶圣陶在强调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时,不但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他认为教师要善于教学,才能最终达到“不教”。

教师在“教”中,该怎么做呢?首先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启发诱导。他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他又在其《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怎么导呢?他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他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教师所务惟在

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其次,教师在“教”时,要灵活运用教材,要用教材教,不要死教教材。他说:“教功课必须用课本,但是讲明了课本,让学生记住了课本,决不能就算了事(不讲明课本当然就更不能算了事,那不必说了)。课本只能当工具看,当手段看。通过这些工具和手段,使包含在里头的种种东西在学生的思想、意识、行动、工作方面起积极的作用,这才是目的。……总之,教学不能不从课本入手,可是决不能限于课本里的语言文字,课本里的语言文字原是实际的反映,必须通过它而触及实际的本身,要是学生头脑里有这么一种印象,课本时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彼此连不到一块儿,那就是教学上的大失败。”他在1978年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第三,是强调教师在“教”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他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使一切方法化为自身的习惯,那才算贯彻了学习国文的本旨”。

三、叶圣陶先生这一教育思想对现在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全国第九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迅速铺展开来。然而,据我所知,有些地方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地方,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一切。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他们仍然是注入式、题海式,甭说接受“新课改”思想就连叶圣陶先生“教为不需要教”这一教育思想也不去实践执行。还有些老师在学习“新课改”时,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内涵。一些老师认为转变教师角色就是否定教师的“教”,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突出学生主体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放任自流;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不要老师参与;合作学习就是同学之间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上课不是拉桌子、围圈子,就是大家讨论、各抒己见,表面看这种课堂非常热闹,实际上,这些做法是与教育规律相悖的。

由此可知,针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研读、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正如苏州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所说的,我们现在进行的“新课改”没有超越19世纪初期陶行知等教育家当时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仍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叶圣陶.叶圣陶序跋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3.

理论探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