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珍贵,珍惜,珍爱
从2020年初始疫情爆发到2022年末尾国家放开,两年的疫情生活,多少有些疲惫,也有些狼狈。作为母亲,也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里,目睹了孩子的心理变化,慢慢开始接触并思考孩子的生命教育。
我家孩子很喜欢校园的氛围,因为学校里有热情亲和的老师,有课间一起嬉戏玩耍的同学,有生动有趣且能随时互动的课堂,偶尔还有一些有意义的校外实践活动,所以对他而言,每一天都是新奇的,快乐的。然而,由于疫情的不稳定,学校的教育模式从线下转为线上,他所喜爱的校园生活被冷冰冰的电子屏幕隔离起来,老师和同学们也局限在狭窄的长方形方块里,“上学”便失去了肢体上的感知以及情绪上的感染与共鸣,少了些许温度。这种转变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上网课的兴致不高,容易分神,总在期待着哪一天也许能打开门走出去。面对这种情况,我不知道怎么去告诉他宏观社会环境的复杂,生命的脆弱,他只是个单纯的孩子,对所面临的事情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知道疫情吓人,但是不知道疫情到底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所以最初我只是陪着他一起上网课,并监督他完成作业,其他时间就由他随意打发。但是没过多久,可能在家里待腻了,他虽然明白不能外出但心里反而会更想,有股劲儿憋着,于是在家时不时搞点小破坏,耍点小情绪,我逐渐有些疲于应对和安抚。就在困扰的时候突然想起之前在新闻资讯上看过的“生命教育”相关话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这一概念不禁让人耳目一新,打破了我对传统教育内涵的理解。生命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兼顾知识学习和人生体验于一体,让孩子具有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以“生命”为核心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意义在于让孩子明白如何使用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生活。原来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回归生活,原来儿童的生活正是教育的基础。在对理念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通过互联网搜索生命教育相关的具体实践方法,恰好也看到林小历年的生命教育活动方案,包括禁毒手抄报、游览名胜古迹等社会实践活动,一些想法在心里慢慢明朗。
在疫情的背景下,生命和时间的珍贵尤为明显,如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加深他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理解是我想试一试的。通过和他沟通交流并得到同意后,我缩减了他看动画片的时间,挑选了一些生动且震撼的记录视频(包括民生、动植物、科普等主题),和他一起观看并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意义延伸,让他慢慢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和个体存在的意义、理解物种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让他知道珍惜,懂得珍爱。还记得看到山村小孩不分时间地点对读书纯粹的热爱,他会安静很久;看到鹿妈妈为了救孩子而受困于两头豹子时,他会难过得掉眼泪;看到自然灾害或各类事故前脆弱的人类,他会后怕……此外,假期的时候会带他去周边的动物园、海洋馆参观,去爬山,去看文化遗址,让他真实地感受生命的鲜活平等,感受自然的魅力,感受历史的沉淀。
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把他心里的简单生活逐渐丰富,把他对事物的认知逐渐扩展,让他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积极地对待生活。在这个过程,我也收获了新的感悟,父母对孩子教育引导不能单纯局限于成绩单上的数字排名,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和培养同等重要,用有趣的方式带他们理解万千世界,也许孩子也会回馈你无限惊喜。慢慢地,他在网课时期的学习态度也更加端正,遇到一些困难的事情也不钻牛角尖不耍性子,会来和我认真沟通解决方案,而且空闲下来会帮我做做家务,关心我的心情和感受。如今,孩子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课程和作业相对变多,我依然保持家庭生命教育的习惯,在课业之余让孩子既能放松也能扩宽视野,在感受生活美好的同时也加深彼此的了解。我在变,他也在变。我学会思考理解他的想法,学会赞美他,而不再拿成绩或“别人家的小孩”去捆绑他;他学会主动提问和沟通,学会在勇敢面对不同的事情或困难,不再害怕。
我想,他正在健康地成长,正在明白世间的珍贵。因为珍贵,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所以更加珍爱,祝他快乐真诚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