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聚焦乡村生活场景,提升乡村学校发展品质 2024.8.3

录入者: 邹小芬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4-08-06    【字体:

为实现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学校发展品质,8月3日,乡村教育共同体暑期研修活动在横林小学举行。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语文整合教学研究名誉所长陆志平,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戴晓娥,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商汉勇,江苏省语文整合教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宋惠平,横林实验小学校长殷黎明,横林镇著名乡贤唐佳荣、朱亿忠等和乡村教育共同体核心校项目负责人参加活动。

上午横林小学王莉萍副校长汇报了学校《基于宗祠文化传承优秀家风的校社联动实验研究》的项目研究方案。王校长从项目研究的时代背景、当地的宗祠文化资源和学生品格发展的需求出发,阐述了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预设成果等方面的设想,期待能依托乡村资源寻求乡村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契机。随后,在唐佳荣先生的带领下,一行人探访了横林镇唐氏宗祠,在雅致的园林式唐氏祠堂,唐先生详细介绍了宗祠的建筑风格,陈设布置和日常功能,让大家感受到了唐氏优秀家风的传承。

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这一项项目的研究价值。商院长认为宗祠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学校可以对宗祠文化进行有选择地引进和转化,进行弘扬。

戴主委表示祠堂可以作为传承家教家风的实践基地。家风不仅是当下的家,还指远方的家,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文化的象征。以民间的力量做好家庭文化的梳理,形成既有空间感又有时代的纵深感的家族文化宗祠,看到家祠在当代作出的贡献是非常有价值的事。

陆会长指出乡村资源与学校教育要进行优势整合,提出了几项建议:一是要增强学生的寻根意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宗祠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宗祠文化中的名人也是中华之名人,这样立意可以更高位一些;三是每家的家风不一样,要梳理出来然后进行筛选、提炼、归类,看价值取向,要把宗祠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好地对接。四是将优秀家风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社会新风尚结合起来,体现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旨归。

下午部分乡村教育共同体学校汇报了近三年来的教学研究成果。横林小学王晓红老师汇报了《舌尖上的家乡味:基于乡村生活场景的跨学科学习实验探索》,阐述了主要的研究成果:各方联动,构建了全域融通的乡村食育场景;整体规划,架构起探究体验的“食育+”课程;融通渗透,探索了跨学科学习的路径。

漕桥幼儿园钱晓洁园长以《传承叶圣陶教育思想,项目化推进振兴乡村的教育实验》为题进行了专题汇报,课题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项目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型,形成了推进学校内涵特色发展的“一校一案”,多个子项目案例在研究中提档升级,重新认识了乡村教育的独特价值与使命,积累了丰富的振兴乡村的教育实验案例成果集。

礼嘉小学戴晓燕副校长作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汇报案例与形式的说明》的分享,结合五所学校的跨学科案例,阐述了乡村学校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初步的汇报设想。

戴主委指出提炼教学成果需要有上位的目光去思考行动的价值:一是解决了长期想要解决却一直没有解决的共同问题;二是解决的方式是前瞻的,具有引领性;成果必须有普适性,有推广价值。陆会长结合大家的发言提出成果申报不易贪大求全,需要清晰思考:申报的主体是谁,申报的角度是什么,研究的社会热点趋势是什么,研究的难点在哪里,研究的亮点有哪些。建议各共同体学校从标题及内容上来体现乡村学校特色,不断梳理追问,特别是要提高研究立意,体现学校的育人本位。

本次活动通过主题分享、头脑风暴、专家引领等方式,为各乡村教育共同体学校的发展明晰方向、出谋划策、开拓思路。相信在学习、对话、交流中,各共同体学校定会在乡村生活场景的沃土上努力创新,为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