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我的家访故事
不家访,你永远不懂爱!
林南小学 赵肖乐
趁着落日余晖,放学后在小镇上捎上点水果,我们决定去廖刚达家看看。没有事先和家长打招呼,甚至没有向孩子本人透露我们要去他家的意思,我想打个突袭,看看这个家到底是怎样的。
路不是很熟悉,沿着弯弯的乡村土路,搭档吴老师一边左拐右拐地开着车,一边与我猜想着这孩子家里的境况。全班48人,而外来工子女占了一大半,这些读小学五年级十一二岁的农村孩子,他们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缺少了父母家长的有效配合,耗力费时,教育效果却事倍功半,让人身心俱疲。
其实廖刚达在我的眼里还不算典型的留守,尽管孩子的父亲一直常年在外奔波打工,可孩子母亲留了下来,在本镇一家私营企业上班,廖刚达和妈妈、奶奶生活,生活上完全没有问题的。
可是,就是这个孩子让人大伤脑筋:调皮捣蛋,经常惹是生非,没事喜欢把女生弄哭;整理东西,常常丢三落四;上课小动作不断,注意力老是不集中,还满脸无辜相。
车子终于拐进了村子,在一座灰墙黑瓦的老房子前停了下来。我跟搭档说,这就是廖刚达的家。
远远地看见趴在大门口在写作业的廖刚达,他很快发现了我们,忙跑进里屋,很快奶奶迎了出来,把我们请进了家,给我们端板凳、倒水……忙不迭地说,给老师添麻烦了。
我把我们此行的目的告诉了老人家。望着老人家满头的白发和颤巍巍身影,打量着这个陈旧的家,我居然半天说不出话来。从老人家的话语中,我知道了这个家庭的特殊:孩子的爷爷早年过世,是奶奶独撑家庭。原本孩子一家三口生活在外地,后来为了照料老人家,孩子的母亲来到老人的身边。在农村,这样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孩子父母却尽量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家里人最大心愿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也因此一家人对孩子的呵护倍至,什么都满足孩子。只是事与愿违,可能是溺爱的缘故,廖刚达并不懂事,在家里根本不听老人的话,甚至欺负老人,也因此孩子挨打的情况多,但是越打越皮,越来越难管……
晚上8点,夜色已浓。因为我们还要回学校,最终没有等到廖刚达的母亲下班回来,只好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廖刚达的家。
在回家的路上,我和搭档都很沉默,最后还是搭档开的口:“很多事情,你没有想到吧?”是啊,不走进家庭,你怎么了解孩子,理解家长,又何谈教育呢?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那样:“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了解人。”爱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不家访,你永远不懂爱!为了爱必须学会爱,我默默地在心里念叨:“廖刚达,我们一定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