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我的家访故事
每一位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或许都还记得自己教学生涯中许多家访的故事,在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学生的名字,也想起许多家长的音容笑貌,那是每位班主任教师生命历程中闪光的记忆。
今天许多班主任老师早已不再走村串户地家访了,电话已经连起了千家万户,每学期都要开一次家长会,临时有了问题,一个电话就能把家长叫到学校(学生称之为“找家长”),有的还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但我常常觉得,家访的作用和功能是任何现代化通讯工具也无法完全代替的。虽然一直以来我都是科任教师,从未从事过班主任工作,但还是常常盼望能有这样与家长促膝交谈的机会,感受那份亲切与自然。
金秋十月,随着我校"课外访万家”活动的热烈进行,我和学校的老师们在 阵阵秋风里踩着翩然落下的秋叶踏上了家访的征途。于是,我有了与学生、家长进一步接近与了解的机会,也有了我教学生涯中第一次家访的“亲密接触”。
谈起这次家访,家长们都非常热情,言语之中透露着对孩子的无私爱意,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他们的真诚坚毅、朴实乐观给了我深深地感动。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执着与坚强。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走进我们班学生
与他的爸妈交流后,我了解到,这孩子的爸妈各自忙于做生意,没有时间关注他的学习。母亲在家开超市,从早忙到晚,有时甚至还要让孩子帮忙照顾店里的生意,对他的学习,母亲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爸爸则做卖菜生意,更是每天起早贪黑,也没有空教育孩子。问起孩子的作业情况,也只是象征性问一下做好没有,至于到底有没有做好,做的质量如何就不管不问了,再加上,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有限,自认为看不懂孩子的作业,就更加不管不问了。
遇到老师“告状”的情况,也只是“棍棒教育”,通过暴力硬是让孩子在行为上勉强暂时服从,没有从内心深入真正意识到错误。孩子因此对父母的这一套已经很厌烦了。
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学习生活习惯差与父母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父母工作原因,没有办法顾及他,对于他生活、学习上的习惯问题也给予关注、提醒,久而久之,孩子的坏习惯就养成了,即使现在督促他改正,难度也很大。
在家访过程中,父亲很客气的招待着,谈起孩子时还是认为小孩有点贪污但挺聪明的,个性有点倔强,让老师给多关照一些,母亲比较温柔,轻声细语的,言语之间也很烦恼孩子的贪玩和桀骜不逊,一脸的无奈,孩子在旁边一直不言语,只是谈到他时,他有些惭愧,有点不屑一顾。我眼见着孩子的脸色黯淡,于是先谈起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可以的,而且完全有能力更好,更出色,谈到他的一些进步表现如:还挺愿意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劳动能力很突出,而且很
自家访结束以来,我发现这孩子还真是变化不小,上课纪律好多了,学习积极性强多了,我在课上也有意多次点他发言,肯定他的进步表现,课外多与他谈心,告诉他怎样做更合适,引导他改正缺点,养成良好的习惯。
通过家访,我更好地了解了孩子,以及孩子在家的情况,同时通过家访也消除了误解,取得了相互理解、信任。从而寻求更加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让我意识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更让我体会到我们学生是多么需要我们,家长是多么需要我们。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善于利用家访这一途径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更好的与家长沟通,并且,学会如何去爱护这些孩子,始终用一颗宽容的心去谅解他们,接纳他们。希望能用温暖的心去融化坚冰,用真诚的爱催开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