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有感南京之行

录入者: 徐立勇    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2-04-05    【字体:

 

阳春三月,万物竞秀。全国小学语文界的各位同仁汇聚于素有“天下文枢”历史美誉的南京,共同迎来了“七彩语文杯”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本次大赛在金陵中学河西会场和南京林业大学会场同时进行,共有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30名优秀选手参赛角逐,到场观摩的代表数量高达7000多人,人数之众多,气氛之热烈,可谓空前绝伦。
2012326日至329日,我们一行五位老师也有幸赶赴南京林业大学会场观看了15位选手的精彩表现。大赛开始前原国家教委副主任,著名教育家柳斌先生发表了讲话,他针对当前语文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倡议语文课应返璞归真,回归朴实;指出语文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是一种素养,最后才是一门知识;讲话内容高屋建瓴,发人深思。大赛共分五个环节:朗读展示、书写展示、才艺表演、课堂教学展示和知识素养现场答题。
第一轮朗读展示,虽是短短的五分钟,但是身怀绝技的选手们情绪饱满,深情投入,时而高昂、时而舒缓、时而深沉的精彩朗读如三月春风,拨动着与会人员的心弦。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曹灿作了精彩点评,使教师们知道了“空有激情,调高调”的朗读是不可取的,真正的朗读应是正确把握文体,进入文本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声音流露出自然的节奏。曹老师的现场表演“邓小平南巡讲话”更是让所有教师享受到语言表演的魅力。
 第二轮书写展示,选手一个个都拿出看家的本领,专注认真,尽情挥洒手中的粉笔。选手们的字极具功力,美观大气,或隽秀、或大气、或刚正的粉笔字让所有老师叹为观止。雷实教授对选手的书写进行点评,他指出书写应该正确、流畅、美观,同时希望所有教师要心中无功利,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板书。
 第三轮是才艺表演,选手们百般武艺,各显神通。苍劲有力的书法,轻柔悠扬的演奏,柔美多姿的舞蹈,深情甜美的演唱,精彩绝伦的川剧变脸……唯美的表演,让人陶醉的同时,也诠释着大语文的真谛。
 最能体现选手综合实力的还是30分钟的课堂教学展示,也是大赛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选手们的综合素质与教学素养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独特的教学设计,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驾驭课堂的能力成就了风格迥异、技艺精湛的课堂教学。同时,我们还认真倾听了著名语文教育评论家、特级教师高林生的精彩点评:“教什么”永远是前提,是核心技术,它决定着“怎样教”。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重视识字和写字教学,重视孩子的阅读、自由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注重文本、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同时读书要注重整体感,切忌支离破碎,要重视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有机结合,发挥好各自的功效。
 第五是知识素养现场答题的环节,全面考察了参赛选手的知识素养和应变能力。从这些题目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多么广泛,可见平时看书积累是多么重要!此时我真正体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特别是佟乐泉教授的精彩点评,拓展了答题的知识面,还幽默诙谐,让观摩的老师受益匪浅。
总之领略着选手们一次次精彩的展示,我很震撼,惊叹于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大气的粉笔字,绚丽多姿的才艺……当然选手们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展示是我关注度最高的环节。因为作为语文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选手们在比赛的课堂上,自信大方,心中有方法,眼中有学生,言中有激情,演绎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面对宏大的场面,在他们的引导下南外仙林分校的孩子们个个表现非凡,上课发言滔滔不绝,听课老师不时被逗得哈哈大笑,不时又啧啧赞叹。这15节课上的都是第一课时,主要集中于低中年级。这些课文,虽然版本和内容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共性的地方。
在现行语文课程实施中,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倡议语文课应返璞归真,回归朴实;这15位老师并没有因为这是一次国家级的素养大赛而别出心裁、哗众取宠。他们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学习字词、概括大意、研读文本,板块的安排和常态的语文课没有什么区别。但各板块内容的取舍科学、精当,显示出了执教者解读文本的能力和素养。
一、教师心中有学生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流程的设计,还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执教者都能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得准确到位,恰到好处。所有的课堂上教师能充分听取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见解。学生的发言不可能个个精准,个个精彩,这是正常的课堂现象,关键是教师做到了仔细聆听,对于学生发言中呈现出来的理解差异,他们能顺势而为,不强求,不放弃,不漠视,而是能准确把握学情,适时领引、点拨。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又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资源,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教师心中有学生,还表现在他们自始至终能够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写字的指导上,教师们指导细致入微,老师们工工整整,一笔一画的示范,学生能认认真真,字字入目地观察、分析,老师在写字的时候还提醒:“会学习的小朋友跟着一起书空。”学生跟着老师认真书写。当让学生练习描红书写前,老师还让学生齐背南外仙林小学自编的写字歌,然后再让孩子认真书写,此时所有学生书写的姿势个个规范。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重习惯”,这样学生的字又怎能写不好呢?在初读课文时,老师们要求学生能不折不扣地读,即使他人都读完了,也要没读完的孩子坚持读完。读书过程中要求孩子标好节,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要读顺它,拿不准的字音,可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或请教他人。从读写生字词,从理解课文到各种方式的朗读,教师无不在培养学生认真、善思、自信的良好品质,“小细节”成就的是语文学习的大成功,所以我想“好习惯,益终生”就是这个道理。
二、教师心中有教材
教师们在使用教材时能准确解读文本,抓住重点,会取舍,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心中有方法
课上老师能关注学生语音、思维的引导和训练,教学过程自然流畅踏雪无痕,润物无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能注重各种方法的运用,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读”,老师们极其重视学生的朗读,既训练到位,又情绪盎然,让学生读得兴致勃勃。课上不是让学生读一遍两遍,而是运用各种读的方式读好多遍,比如“合作读”,让孩子们互相读,互相提建议;分角色读;表演朗读,同桌一个读,一个表演,通过移情体验,学生们在一次次朗读中不断地由形至神,由表及里,渐入佳境,做到了在读中发现,以读促悟。
有人说:“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我认为要把课教活,关键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景,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文本、教师、作者等的情感而流动,使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再加上老师在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习惯等方面的扎实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当然课堂表现了素养,理念改变课堂,学养提高课堂,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用平时的学养为我们的课堂保驾护航,用坚持不懈地锤炼升华我们的教学境界。最后我想用朱熹的一句诗来总结我本次南京之行的感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