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课题开题报告

录入者:    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4-11-03    【字体:

     基于现实生活构建小学责任教育体系的行动研究          

  武进区林南小学

本课题于20123月立项,成立了课题核心组并组织学习理论文献等,于201311月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一、课题方案

()背景与价值

研究背景:

责任是道德的核心。中国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责任教育,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显示着对国事民事崇高的责任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其中的“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目前,我们全校共有学生九百多名,其中流动儿童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这些来自外来打工家庭的学生,受家庭影响绝大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存在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不讲文明等一系列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同时学生的“唯我”中心和过分依赖,也防碍学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尽管学校以前也曾开展过责任教育,但不安定的家庭生活环境,普遍不高的家长整体素质,“5+20的教育现状使其教育效果十分不理想。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全方位责任教育的研究和培养,更清楚地认识“责任教育”、实践“责任教育”,更好地培养师生的责任感。

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决定开展《基于现实生活构建小学责任教育体系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希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实施、主题特色活动、家校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探索适合我校学生责任教育的学科体系和运行机制,从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感,使之成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概念界定:

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责任教育,不是一项孤立的行为,它融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施责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立、自爱、自强的品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责任教育体系:本课题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研究构建小学责任教育体系,也就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确定适合小学生责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探索实施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建立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的观察评价机制,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责任教育体系。

()借鉴与创新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情况:

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培养学生责任感列入道德教育计划。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二字赫然作为校训。德国强调个体应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他们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教育、教学两大任务之一。这些国外的责任教育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国内:哈尔滨市兆麟小学研究“责任感启蒙教育”,通过委托与承诺的形式,强化任务观念,使大多数学生初步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探索出了责任感教育的新方法。浙江桐乡市崇福镇完全小学建立起 “不负责——被动负责——主动负责”责任感的内容框架和“立标、明理、示范、训练、考评”的责任感教育模式。成都市育龙中心校研究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活动与生活让学生感受责任、体会责任、认识责任、担负责任。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地区在不同的方法、环节中对责任感教育进行了探讨,各有侧重,但又有局限,虽然强调了加强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研究非常具有紧迫性、必要性,但是,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的责任感培养研究多在中学生、高中生身上进行,并且还有一些未涉及的内容。 本课题在借鉴国内外责任教育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实施责任教育的原则与价值、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评价与激励等进行系统研究,力求构建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责任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研究。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主要有以下2个基本观点,这2个观点也是本课题着力研究创新之点。

1.研究建构责任教育体系。对小学生责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评价与激励等进行系统思考,整体策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由低到高、由近及远、从个人到社会的责任教育体系。

2.基于现实生活构建责任教育体系。一方面强调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生活研究设计责任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使责任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另一方面强调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提高。

()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基于学生身心特点、认知基础和发展需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确定责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探索形成一套实施责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突出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的评价机制,从而构建起比较完整的责任教育体系。

2.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品德素养,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

3.通过研究和实践,增强教师实施责任教育的使命感,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和实效,培育以责任教育为重点的德育工作特色。

研究内容:

1.本课题将对新时期中小学实施责任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以正确把握责任教育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精神。

2.研究构建基于现实生活的,着眼学生成长发展的责任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本课题将从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等五个层面,分别研究确定低、中、高三个年段责任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构建起由低到高、由近及远、从个人到社会,适合学生认知基础的责任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3.开发与实施责任教育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推进责任教育,以提升教育的效果与品质。因此,我校将根据研究确定的责任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开发并实施《责任与人生》校本课程,以课程保证责任教育落到实处。

4.营造责任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的研究。重视文化陶冶,优化责任教育环境,特别是营造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及家庭文化环境来培育学生的责任情感,提高责任认识。

5.研究开展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特色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设计和开展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德育常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明白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6.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力量推进责任教育的研究。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向广大家长宣传实施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合作开展责任教育活动,以增强教育合力。

7.基于责任教育的目标内容,研究改进学生素质考核评价机制,把责任意识和相应的行为要求纳入素质评价体系。同时组织开展“责任小公民”、“责任好少年”等评比活动,发现、总结、宣传学生中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

()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

1.本课题将基于学生身心特点、认知基础和发展需求,研究确定责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探索形成一套实施责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突出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的评价机制,从而构建起比较完整的责任教育体系。

2.本课题研究实施“责任教育”,将在我校“为儿童快乐成长奠基”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将责任教育建立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力求通过责任教育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责任感、有道德素养的人,为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服务。

3.本课题着力研究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责任教育体系,同时以责任教育为重点、为抓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组织管理等进行系统谋划,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逐步形成本校德育工作特色。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资料,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分析研究他人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把握责任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原则,在这基础上研究建构责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研究制定实施责任教育的行动计划,为具体实施提供具体的方案。

2.行动研究。根据制定的行动计划,以班主任为骨干,组织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实施,在责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学习研究、创新创生,不断探索。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指导,重视考核,确保真正付诸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3.个案研究。一是以班级为单位作为个案,每学期随机抽样2-3个班级,对班级实施责任教育情况及学生责任意识情况进行解剖分析。二是对学生进行个案分析。每学年选择若干名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定期分析。通过个案研究对实施责任教育及时总结成果和经验,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实施阶段 (201210月—201312月)

选题:撰写课题申请评审书;成立课题研究组、确立研究组人员;撰写实施方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前期调查与分析;收集资料,初步开始研究。

第二阶段:全面研究阶段 (20141月—201412月)

研究内容:(1)完成校本课程的编写;(2)开展课题研究中期汇报,调整方案;(3)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总结经验,对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典型个案材料进行研究,集结素材,整理成相关有价值的文集。 成果形式:论文、调研报告、课例、个案、家长、教师、学生责任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等。

第三阶段:深化结题阶段(20152月—201512月)

研究内容:(1)研究成果的认定与评估,课题组总结会;(2)整理规范研究资料和经验成果;(3)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验收会。成果形式:论文、课题结题、课例、典型个案、教师教育随笔等。

二、前段工作

本课题自20123月立项,特别是201311月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来,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做了一些工作,为本课题顺利开展作了充分的准备。

1.建立研究组织及管理机制。本课题是我校全校性的课题,因此我们建立了以各年级组长为主体的课题组,由课题主要负责人进行分工、协调和联系,每一项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成员。依托本校网站,已建好本课题专项网页,有专人负责维护、更新。建立了本课题研究的管理机制,明确“校长室(分管校长)——教务处(德育主任)——班级(班主任、各科教师)”的管理网络,制订了与绩效考核挂钩的考核办法。

2.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在收集材料、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多次研讨会,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进行了讨论,结合理论学习,对本课题的操作方法、组织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再次商量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和推进措施,从而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新的认识。

3.进一步健全了家长学校的制度建设,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家长学校的建设。从2012年下半年起,每年的4月和10月为我校的家庭走访月;每学期我们都会举行不同形式的家长会或家长讲座;我们创编了每周一张的责任教育专刊《慧心报》,定期发给家长,更新家长的育儿而今观念。

三、下步计划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根据目前进展情况,从现在到下个学期将着力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明确研究任务,突出研究重点。

到今年年底,必须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总结经验,对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典型个案材料进行研究,整理成相关有价值的文集。二是打造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校特色活动课程。

2.落实工作责任,完善推进措施。

为扎实研究过程,较好地达成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下一阶段将进一步完善研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落实工作责任。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将进一步各组员的研究任务和工作职责,做到分工合理,任务明确,责任到位。

加强学习培训。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主题沙龙、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课题研究组所有成员更新理念,开拓视野,提升课程理解能力。

重视成果总结。各研究成员必须及时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提炼思想,及时撰写相关论文。完善本课题的专题网页,通过网站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合作。

 

 

 

                                               二〇一四年四月三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