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整体把握 感悟人物——《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录入者:    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3-12-16    【字体: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着某种精神,以期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单元之首的《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点:

一、应用多媒体  营造课堂氛围

       通过动态天火的声效,把学生带入课堂,开始探索之旅。因为本文有一个复述要求,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叙述实验经过,在实验情境中充分感受实验的危险,走进文本,走进人物,感受富兰克林的成功的来之不易。

二、抓住关键词  感受人物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中要求,应“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

       第3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这一自然时,我注重这个词的推敲。补充富兰克林的成长史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第4自然段中的“欣喜若狂”,通过理解词语,创设情境,你为什么欣喜若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富兰克林的成功来之不易。

三、精研重点段  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文章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冷嘲热讽,来烘托富兰克林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用实验的危险,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科学研究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学习第4自然段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交流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我主要抓住了这3点:一危险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来阅读体会;二精心准备通过交流描写风筝的语句,一看材料了解它们的作用,二抓一系列的动词体会人物;三成功则是通过抓关键词以及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三、总结提升

       交流收获,通过板书小结整堂课,再次总结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一堂课成功与否,最主要就是要看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今天的课堂让我甚觉遗憾,越怕错有的时候越会错,放开一点,多信任一点学生,课堂留给学生的时间才会更充分,课堂才有可能出精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