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小稻秧脱险记》听课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之中。
朱老师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成功的研修课。它让我们看到了这样几点:
一、自由感悟,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朱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自由的、独立的个体,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师问:本属于小稻秧的营养现在被杂草抢去了,小稻秧会是怎么样的心情?会怎么说?学生1说是难过的,老师就请学生难过地读一读小稻秧的话;学生2说是生气的,老师就请学生生气地读一读小稻秧的话;学生3说是伤心的,老师就请学生伤心地读一读小稻秧的话;学生4说是不愿意的(无奈),老师就请学生这样读一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朱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与落实。
二、采用多种形式,协助理解词语。
例如在理解“纷纷”一词时,老师请同学们一边读书,一边表演动作——纷纷倒下,借助表演让学生感悟“纷纷”的意思;紧接着让学生用“纷纷”练习说话,老师提供了两种生活的场景,上课了,同学们…… 下课了,同学们……
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学会了运用。
三、读演结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本堂课的教学,老师抓住文本的特点,以角色形象为抓手,以重点词语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演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老师的这一设计将文本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诠释了。
例如:讲述杂草抢小稻秧的营养这一部分的内容,老师以“嚷”、“气势汹汹”这两个词语为突破口,在声音、动作、神情上进行表演的指导,学生在个性表演的同时,达到对文本的一种个性化的深入理解。
四、有关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地方。
1、老师利用表演将本课的情趣性体现了出来,但是,表演只不过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理解句子,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表演中才能做到个性化的朗读,甚至能够发挥好自己的想象。做到语言训练的无痕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在教学中,老师采用”读一读,评一评,演一演“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要放手,要充分地相信我们的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评点;其次,在评点的基础上,要再进行演讲,体现教学的层次性,要让学生不断提升。
3、要重视写字教学,那么在这堂课时,该如何落实,很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