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写在深秋
又到橙黄菊绿时,每每看到家乡的秋色,总抑制不住笔的冲动……
桂花开了
拖着一身的疲惫,推开玻璃大门,迎面一股浓郁的芬芳扑鼻而来,“啊,桂花!”肯定是婆婆的杰作。每到桂子飘香的日子,婆婆总爱采大束的桂花,养在杯里、瓶里,楼上、楼下、厨房、客厅到处摆放,让几百平米的空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一摆就是半个月。
“妈,什么时候桂花开的?”
“你不知道啊,进村路边和几棵桂花已开了一个多星期了!”
噢,连日的忙碌怎么把我嗅觉也搞迟钝了呢?吃罢晚饭,天色尚早,我立刻提议到村口走走。
未到村口,就闻到晚风送来的芬芳。好处没来了,路边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与陌生,挂在枝头的柿子开始泛黄了,紫色的扁豆爬满了架,绿油油的菠菜、青菜挤满了地棱……最高的那株桂花顶着金发,就站在路边,还在几株掩藏在菜地后的树丛里隐隐约约。
忽然想起明天有同事上区级评优课《桂花雨》,能否为她采上一束,渲染一下气氛!拨通电话,讲了想法,电话那头是兴奋不已。立即行动吧!先生问桂花的主人——住家叔叔。“采吧,又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说着帮我扛来木梯,找来桑剪。先生爬上梯,尽拣花多的剪。
“伯伯,我也要!”叔叔家的小甥子蹒跚着跑来了。叔叔采了一小枝给他,谁知小家伙不卖账,甩手一扔,冲着树上喊“我要!我要!”也许是没剪断,先生在扯的时候用力猛了些,顿时,花儿纷纷扬扬飘落下来。“伊——呀——”小家伙况不闹了,又是拍手,又是跺脚,笑开了花。“噢,下雨啰!……”先生故意把树又摇了摇。这不琦君笔下的桂花雨吗?瞧,小家伙一会儿拍手,一会儿伸出小手接花,我想他的心里也许也在喊:“好大的雨,好香的雨啊!”
柿子熟了
“小玉,别急着走,我给你留了几只柿子,拿出尝尝。”星期天上午,打扫完卫生,拎着垃圾袋刚走到垃圾房边,邻家伯母就把我叫住了。
伯母家门口的那棵柿子树是前两年栽的,据说个大无核,前阵子,今晚散步路过她家门前,看到青绿的柿子挂满了枝头,个个饱满得惹人爱,就对伯母说,要是成熟了给我留一个尝尝。此事已有一段日子了,要不是伯母提起,我还真是想不起来。
其实,自己并不喜欢吃柿子,但不拿伯母会生气。还是去拿了吧!还没到伯母家门口,伯母就拎着一个白色的塑料袋出来了,打开一看,里面的柿子个相又大又红,真诱人!“就是少了点,甜是甜得很。只能尝尝了!”我连声道谢,拎着袋子兴匆匆地回家。
今天给公公过六十六大寿,按我们这里的规据,这样的生日需特别隆重,因此,我们把公公的兄弟姐妹都请回来吃饭。无锡的叔公一家也来了。在城里长大的小叔子从未看到长在树上的柿子。看到我带回的柿子觉得很新鲜。当得知是刚从树上摘下的,非要去看个究竟。先生只好陪他去。不一会儿,他们又带回了一塑料袋灰不溜湫的柿子。这是邻家伯父刚从另一棵树上摘下来了,外表不好看,但很好吃。小叔子把柿子装进布袋,说要带回城里,给单位的同事尝尝。
闲散的农时
又到收割的季节,右在村里看不到一点繁忙的景象。要不是看到水泥地上的晒着的稻谷,还是知该割稻了呢!
因为近几年镇上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里临公路的许多稻田已改种水蜜桃,只有远离公路的那一片才种稻。
现在的农民可真悠闲,插秧有插秧机,施肥有获物喷雾器,收割呢,当然是收割机啰。中型收割机开进田里,主人只要准备好口袋及搬运的电瓶车,搬回家晒一晒就可以轧成米或贮藏起来。田野里,再也看不到挥舞银镰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了,再也看不到拾稻穗的小姑娘了。一台作业的收割机,一个操作工作,几位装口袋的农民,就那么得意地把一年的粮食搬回了家,把一个曾热火朝天的农忙给悄悄地过完了。等着吃新米饭吧!一切却很平静,没有了以前因劳累引起心情不悦而发生的家庭纠纷,没有了整夜脱粒隆隆的喧嚣。白天,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晚上,该看的电视照看,喜欢玩的牌照打。一切都不经意间过去了。
稍微勤快一点,地里的收成足够一年吃了,打工不管挣多少钱只要够花,碰上土地被征用,年终的分红就够让人眼红的。现在的农民还有几个愿意进城。“要不是为孩子学习,没有绝对的诱惑,鬼才愿意呢!”用他们的话说。
新米菜饭
今天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吃罢午饭闲来无事,就到老屋去转转,顺便看看邻家叔叔、婶婶,还有两个小可爱(叔叔的小甥子与小甥女)寻找一点乐趣。
“吃过饭了吗?我家今天吃的是新菜饭,尝一碗吧!”
“不用了,我刚吃过!”
“那就来半碗!我知道你很爱吃的!以前,你家住在这里的时候,烧了菜饭可以直接叫你来盛。现在你住到后面去了,好婆行动不方便了。既然来了,就尝尝吧!”好客的好婆,虽然躬着身子,但动作麻利得很,唠叨着就把半碗饭一双筷子递了过来。叔叔和婶婶也在旁边附和着,吃罢,很香的,别怕会发胖!怎么办!好婆家的菜饭就是香,白得透亮的粒粒米,碧绿的青菜沫,切得细细的咸肉丝,不吃闻闻就迷死人了。
以前,住老屋的时候。每天傍晚回家,门前的水泥场上就会传来亲切的问候“回来啦!”“今天晚了嘛!”……要是谁家做了菜饭、菜粥,包了馄饨、饺子,做了饼之类的,总会给我留一份。有时,家中没吃了,邻家叔呀、婶呀、伯父、伯母们总是嚷着“别做了,来我家,添又筷子嘛!”刚过门时,觉得有点不习惯,可时间长了,一切都觉得那么自然亲切,也就不分你家我家。自家有了好东西也会和他们一起分享。
现在住进了新楼,空间变宽了,装璜考究了,但我总留恋住老屋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