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小学科学课中引导学生有效观察的实践研究

录入者:    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5-12-11    【字体:

小学科学课中引导学生有效观察的实践研究

武进区林南小学  陈文秀(已获奖)

摘要:观察是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途径,又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方法,更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比较系统、持久的知觉活动。针对当前科学课堂上的学生观察行为的缺陷,教师在科学课中需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观察要领,使学生学会有效观察;不断鼓励学生寻找新的观察点,使观察不断深入;并引导学生观察与记录和描述紧密相连,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关键词:有效观察  科学探究  记录描述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源泉,是从外界获取信息的基本路径。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科学学习的孩子们来说,观察是他们的科学探究的起点,它鼓励着孩子们发现和提出问题,帮助孩子们解答问题。学生每一个探究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观察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在小学科学的启蒙教学阶段把最基础的观察活动开展好,才能较全面地认识事物,才能展开比较、假设、想象、实验探究、推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顺利的进行探究活动。

根据目前科学课堂上的观察活动,笔者发现还存在着一些普遍的缺陷:首先是表现在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的混淆,当学生缺少有意识的观察,观察目的不明确时,他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容易被外界打扰;其次是没有足够的持续性观察,学生对观察的事物和现象区别不清,而且仅仅局限在事物的表面,对突出的、显而易见的现象能够观察到,但是对那些不明显的、细微的变化和现象却观察不到。此外,学生对观察的结果也不能确切地描述和表达出来。

基于观察对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价值,针对以上观察中出现的缺陷,教师如何能够指导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有效展开观察,从而享受探究的成果?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观察活动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    扎实指导,掌握最基本的科学观察要领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认识世界之源,科学课中安排了不同的观察内容,仅以苏教版三(上)年级为例就有大树、树叶、蜗牛、蚂蚁、水、纸等等,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以这些观察对象为载体,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最终达成学生观察技能和品质的培养。因此,我们科学教师为达到此目的,不可能把一个个的观察内容分割开,然后逐个内容去教学生怎样观察,而应寻找这些观察内容中所隐含的属于观察本性的又是最基础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怎样才算科学有效观察,并从中学会观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达到此目标,我认为从带领学生观察的第一课起就要引导学生做到:

(一)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是有效观察的基础保证

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观察,都是为完成特定的任务,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的。目的明确,准确地选择对象,进行集中的观察,就容易收到效果,发现并提出问题,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否则,观察活动就会停留在自发状态,把无意识的感知当成了观察。在观察时孩子们就只凭着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喜好,东看看西摸摸,结果可想而知。我曾对一个班级同学进行了测试,摘录了日常观察和有目的的指导下观察物体后所获得信息条数。

 

日常观察与有目的的观察的不同

 

观察对象

日常观察

有目的的观察

树叶

4

23

5

17

蜗牛

7

22

蚂蚁

7

18

 

由上表可见,当观察的目的确定后,学生的观察就会进入自觉主动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发动所有的感官来参与观察活动,能发现多出几条信息。

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自制力弱、稳定性差等特点可能会给有目的观察带来冲击。针对这一现象,事先一定要指导他们弄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强化这一观察与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主题的关系,把观察活动变成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如在观察镜子时,我先播放了万花筒里面变化多彩的图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我拿出镜片,告诉学生这么多彩的图案与小镜片有关,学生观察镜子的欲望有心而发,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观察镜子,比一比哪些同学能观察到更多的秘密。这时学生的观察不再是走马观花式,而当作自己内心像完成并努力去做好的一件事。

另外,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目的不明确,漫无边际,甚至使注意力离开观察对象,混淆观察的事物与背景的界限,此时教师要随时随地地认真分析,寻求根源,及早解决。例如,一些观察无目的是由于只是经验不足、思维能力弱而造成的,教师就要在学生观察之前适当的补充观察必备的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使学生专心致志的进行观察。如在观察树木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确观察大树的哪些方面,怎样去观察,哪些观察方法是对的,哪些方法是不对的,为开展观察做好准备。

(二)客观真实的观察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依据

观察本身是为科学探究服务的,而科学探究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就是客观真实。观察的基本任务是为总结实验结论提供事实材料。观察所得的材料是否真实、准确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如果学生的观察材料不时真实的,那么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也是无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察的客观性原则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依据。

观察的结果应直接来源于人的感官的事实,不能掺入个人任何主观的判断。但在课堂上通常会出现学生猜测教师的正确答案,跟着别的同学人云亦云,甚至加入情感的判断。如观察苹果时,学生有的说这个苹果被摔过,有同学说这个苹果很甜,还有同学说这个苹果像老师的脸蛋红扑扑的。

这些事实咋看没有错误的地方,但却与科学强调事实、追求真理是背道而驰的,如果长期存在科学观察中,孩子将会对观察的内涵造成误解。当然,这些科学观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等思想单靠教师的说教是完全行不通的,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抓住每一个有利机会渗透到具体活动中。如学生在观察苹果说它被摔过时,我就马上反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使你推断它被摔过?这时,学生就会明白“被摔过”只是自己的推理而不是观察。因为“它被摔过”的说法是根据“我看到苹果上有破损”这个观察结果而做出的推断。因此,我们科学老师在课堂中遇到此类现象要多问:你的理由是什么?或者,你的根据是什么?而不是笼统的为什么。

另外,在学生对观察产生怀疑时,要舍得花大工夫反复检验,体现科学经得起反复验证的思想。如在食物的消化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咀嚼白馒头认识唾液的参与作用,有的同学会汇报自己尝到馒头越来越甜,而有的同学则表示没有。此时,教师不能忽视少数没有尝出甜味的同学,应该给机会让他们尝试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在科学的真实性上心服口服,尊重事实,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三)按顺序地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要领

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称。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如观察蚕豆时可以从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观察蚂蚁时可以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观察蚕一生的变化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观察。

当然,在观察中也不是要求学生对事物做到面面俱到、平均式的观察,可以再学生对事物有总体观察后,再根据观察的要求和自己的需求对某一方面做更深入的观察。

二、不断鼓励,寻求新的观察点深入观察

小学生对每一个观察的事物通常都比较感兴趣,但往往观察的持续性和深刻性不够。如学生在观察蚂蚁时,观察了不到3分钟,就开始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到别组捣乱,游离于观察活动。

学生观察到的往往是表面的东西,观察活动也不能向更深层次发展。此时,教师就要采取措施指导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察点,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观察对象,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突破。

(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

如学生在观察铁锈差不多时,我又提供不生锈的铁钉,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发现铁锈在颜色、光泽、软硬等方面的特点。在观察中,正如黑格尔指出的:“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善于寻找异同点,就能认识事物的区别和联系,丰富观察内容。

(二)抓住契机,直接提出新的观察点

如在《气温有多高》一课教学时,一学生观察温度计时能观察到温度计的红色液柱会上升,教师马上指出:为什么你的温度计液柱上升了呢?你拿温度计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又集中到了温度计的测量方法上。“我手握住液泡时,液柱会上升。”“松手后,液柱会怎样呢?”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找到新的观察点,每次观察都有惊喜的发现。

再如观察人民币时,学生发现把人民币对着光看能看到水印,教师就马上指出:那有没有对着光看看不到水印的小组呢?学生又能集中精力观察,尝到层层递进观察的甜头,在以后的观察中,学生就能效仿,直至成为自己的观察品质。

(三)提供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如还在观察人民币时,我在学生观察得差不多时,又给观察者提供一把放大镜,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小细节。学生汇报自己发现后,又给学生提供紫外线笔,“你又能观察到什么?”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深入观察,观察活动在材料的指引下无声地延续着。

三、适时提醒,观察要与记录和描述紧密相连

(一)观察在记录的指引下更有条理和逻辑


观察不是目的,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如果将大量有价值的观察笔记通过有效地整理、概括、抽象,就可开拓新的创造园地。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是科学观察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以下是我们在课堂中使用的部分观察记录表:


在记录观察的形式上,学生可以填写表格、画图、文字记录、做标本等;在记录观察的内容上,不仅记录现场观察所得,还记录观察前的猜想假设或观察中的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做到边观察、边思考,把观察到的不遗漏地记录下来,并在观察中与前面的思考对照,进行反思,在观察记录的指引下,保证观察得有条理、有逻辑。

(二)观察在描述中明确活动的正确与否

观察描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步骤。小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全面地观察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并且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意见分歧,他们虽然观察到大量的内容,但在头脑中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不知道如何表述。通过互相间的交流描述、互助启发、互相补充,可以分享彼此的观察,互相弥补经验上的不足,有助于学生逐步学习怎样进行观察,使观察的结果明朗化。

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有的说蜗牛背上的壳是右螺的,螺旋旋了5圈;有的说蜗牛背上的壳是左旋的,螺旋旋了4圈。我就抓住他们在描述中的争议,再次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观察解决问题。再如,在组织学生观察稻谷后,有小组汇报说稻谷有外壳和里面的大米组成,另外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描述说稻谷由三层,在大米的外面还有一层透明的、薄薄的一层膜。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再次观察,自己获得观察结果。

总之,有效观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遵照观察的原则,不断鼓励,使他们在观察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察点深入观察,结合记录和描述,让学生在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中获得良好的观察习惯,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吴刚平著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3. 张红霞主编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4.袁优红主编《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5. 孙宏安主编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新华出版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