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上海培训感悟

录入者:    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6-03-31    【字体:

我有幸于326~29日在上海参加了“第十一届名师暨课例研究与课堂教学展示会”,为期四天。主讲教师有教育理论界泰斗顾泠沅教授,杨玉东主任、夏雪梅研究员、尹后庆主任等一线研究员,亦有吴正宪、庄惠芬、林良富等当红名师,可谓名家云集、阵容庞大。活动中他们所展示的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育智慧以及匠心的教学研究、精美的教学艺术给全体与会教师带来了视觉的震撼、思想的启迪,是一场真正的精神盛宴

顾泠沅教授的《课堂视野中的教师及其指导者》的专题讲座拉开了活动的帷幕。顾泠沅教授是在教育教学法与教育心理学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他对教学的心理基础与过程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报告中顾泠沅教授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的积累和案例,生动地阐述课程改革后教师听课、评课、学与教、学生能力等问题的重大变化,提出了教育就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做教师似乎没有比这一点更高深的道理这一观点。

杨玉东博士从什么是课例谈起,就课例的要素、类型、特征、如何开展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价值等方面做了详细讲解。他借助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中的问题与困惑,提出通过课堂记录、诊断、评价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讲座过程中,他借用一些学科教学案例,生动的介绍了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如何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诊断教学。最后,杨玉东博士希望各位参训老师回到教学中,亲自感受课例研究的魅力。

林良富的讲座《在研究、创新中幸福成长》说道:如果想使教育给教师带来快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请把老师引入到研究的幸福之路。他还结合两堂实例课,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研究;如何进行案例研究;如何撰写教学案例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他提出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安案例研究+基本理论=教师专业成长的鲜明观点,从典型课例研究(包括:同课异构、异课同构)课型系列研讨教学模式探索专题式研究等着手,切实开展重参与的校本教研,是专业发展的捷径。

庄惠芬的《从学科教育走向学科教育》分别从论文的结构,案例,小标题等方面一一进行点评、指导;同时,提出的中小学儿童数学衔接教育研究,以及今后教育中所追求的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的合理整合,追根到底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正所谓:追本求源,向往高远。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夏雪梅博士借鉴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扎实的研究实践,建构了比较独特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和分析框架,分析了认知与技能类目标达成的观察、个体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观察、合作学习过程的观察、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和社会关系的观察,对每一类的观察都创造性地提供了课堂观察分析单和观察实例,详尽地展现了如何充分利用观察分析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为广大教师呈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进行教学重建的全过程,使教师和研究人员都能从中获益。

吴正宪的《如何做课例研究》让我们老师的站位高一点,从发展孩子的素质为出发点,明确每节课的教育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解,而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找到合适的策略,并形成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动手,动脑,交流,一个个的挑战、一个个的奇迹,一个个的惊喜呈现在面前。

这场精彩独到的讲座贴近了我们的教学实践,真是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