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城乡携手共研语文 思维碰撞点亮课堂——常州市优秀教师城乡牵手教研活动在林南小学举行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常州市精心组织了优秀教师城乡牵手活动。5月8日下午,活动在常州经开区林南小学圆满举行,吸引了众多城乡教师积极参与。戚墅堰东方小学的汤晈丽副校长执教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思辨复习课,经开区林南小学钱怡婕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带来了精彩的教学展示。
汤晈丽校长的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思辨复习课,紧扣单元主题 “科学发现的机遇”,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培养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汤校长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内的经典课文,如《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辨热情,汤校长创设了极具挑战性的 “班级辩论会” 情境,围绕 “不符合科学结果的发现是否有意义” 这一与单元相关的话题,让学生们分组展开激烈辩论。学生们迅速进入角色,积极从课文和补充材料中汲取智慧,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在辩论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立场,还能敏锐捕捉对方观点的漏洞,进行有力反驳。汤校长则在一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教会他们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切实提升,也让原本略显枯燥的复习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钱怡婕老师带来的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教学,则宛如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铁杵成针》是一篇文言文,钱老师深知文言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们走进文言文的世界。课堂伊始,钱老师通过学生自主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字音困难的地方,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惑。随后,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等学习工具,自主尝试理解文意,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后,钱老师进一步深挖文本,通过巧妙提问,引导学生思辨,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引导学生思考 “铁杵成针” 这一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品德的熏陶。整堂课,将文言文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们轻松走进文言文的世界,李白材料的补充,让学生领略到了中华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堂教学结束后,汤晈丽校长做了题为《“思辨性表达”情境的设置局限及优化》的讲座。汤校首先指出了当下“思辨性表达”教学现场教师在设置思辨性表达情境时的三个突出问题,分别是二元对立,思维发展的立体性受限;无凭无据,思维发展的严谨性受限;万能任务,思维发展的在场性受限。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汤校首先介绍了“思辨性表达”能力表征的学段差异,又提供了三种“思辨性表达”情境设置的优化路径,即为“三真”连续情境,唤醒思辨性表达的“准确性”;“纵横”冲突情境,通达思辨性表达的“深刻性”;“思维模型”情境,促进思辨性表达的“条理性”,并列举了一些课文案例,给老师们提供了抓手。
现场教师们还围绕两堂课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汤晈丽校长的思辨复习课为复习课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打破了传统复习课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思辨与表达能力;钱怡婕老师的《铁杵成针》教学则为文言文教学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从朗读指导到文意理解,再到情感体悟,每个环节都扎实有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在交流过程中,城乡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与困惑,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绽放。
此次优秀教师城乡牵手教研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城乡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更推动了全区语文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相信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下,经开的语文教育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文化底蕴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林南小学供稿 撰写:钱怡婕 摄影:宋文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