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第二阶段实施方案(2016.9——2017.7)
一、指导思想
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们发现计算教学往往是教师最不好把握,学生也感到枯燥的知识。课改至今,许多教师也深刻认识到了计算课的重要性,也在课堂上大胆的尝试了许多创新的方法试图改变计算课的枯燥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过,我们也不难发现似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计算并没有教师想象中那么理想,学生的计算速度不是很快。每次反复强调的地方,学生还是会做错。为了改善教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第二阶段我们将致力于研究“基于学生实际,创新计算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内容
1.课题组成员上研究课,针对各位老师的课,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做好准备。
2.广泛收集、纵览在小学计算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抓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探索。
3. 基于学生实际,创新计算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我们将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家庭教育等方面来研究计算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各项行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的能力。
2、以课题的研究开展促进校本教研的建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一批数学教学业务骨干。
3、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实践上升为理论,构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整套操作模式,形成科研成果。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
行动研究:组织和指导教师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研究,在行动中学习研究、改革创新、总结反思。
文献研究:广泛收集、纵览在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方面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探索。
调查研究:对各数学老师上课现状进行调查,及时总结成果与经验发现问题与困难。
案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将从教师开展的计算能力课堂教学中选择案例作为研究范例,进行微格分析和实证研究。
五、工作安排
1.召开第二次课题组会议,组织成员学习课题设计方案,对课题工作进行分工(9月);
2.阅读1—2本相关的理论书籍,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坚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文章进行学习(9月);
3.课题组成员上研究课,针对课题资料自主学习进行汇报分享(10月);
10.针对课题组成员的课研究目前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1月);
11.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口算和估算能力的数学研讨活动(12月);
12.参加课题组活动(盘点半年研究收获,定学年计划、定学年研究主题)(3月);
13.基于学生实际,创新计算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的数学研讨活动(3月);
14.参加课题组活动(盘点半年研究收获,定学年计划、定学年研究主题)(3月);
15.课题组成员执教研究课,重点研讨课堂教学模式(4月);
16.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庄惠芬名师工作室”送教导林南小学活动(5月);;
17.开展形式多样的计算题竞赛活动,参加市小学数学关键能力抽测(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