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如何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

录入者:    来源: 参考资料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6-09-23    【字体:

1、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要求学生做好作业后能检查,自查或互查,良好的验算习惯。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不要盲目地没审清就运算,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也要求学生找出草稿中有无错误。再次要加强辨析比较和学会检验,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地针对学生容易产生感知错觉和思维定势的特点,把相似的概念、法则、算式进行辨析比较,促使学生对旧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检验对计算错误能起到补救作用这个良好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强调,并持之以恒,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的数学问题,大都需要学生收集来自情境图、表格、表述、对话、文字等多方面信息,然后选择与组合,最终才能正确的提出问题或恰当的列式计算。这样的问题设计与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无疑需要关注来自不同方位的相关数据,需要学生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在不同对象之上,但是,由于小学生注意、观察、思考与分配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思想涵盖面相对窄,所以,他们在处理相关数学信息时常常因顾此失彼而造成列式或计算错误。因此,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和一丝不苟的书写计算习惯,避免由于粗心、马虎造成的表象模糊、感知错误、遗漏数据、误解题意等方面的失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估算是判断与匡定结果大致范围的心算方法。估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预知计算结果,选定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发展数学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验算则是通过不同方式,检验先前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自我验证方法。计算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检查,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严谨、认真学习态度的形成。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勤于验算的良好习惯,关键在教师的指导与激励。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独立作业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消除依赖思想,发展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形成顽强学习意志和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一是是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消化、练习和独立作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计算任务,要求他们把过程与方法准确无误、简洁明了的落实在纸上,避免出现眼高手低,会说不会做和脱作业的现象发生;二是采取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指导的方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计算学习的成功和进步,计算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这样,从低年级开始,早起步,严要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2、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实践能力

从学生以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将计算学习与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计算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价值,发挥计算养成性、发展性和情感性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热情、智慧和信心,调动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小学计算能力培养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还在于教师在演示时规范的板书所起的示范作用。也在于教师能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在于教师们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运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意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