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把时间当作朋友》阅读体会---唐婧

录入者: 唐婧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7-03-22    【字体:

《把时间当作朋友》阅读体会

武进区林南小学 唐婧

一、前言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书叫做《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主要内容是关于成长的:成长是什么样的,如何成长,更重要的是如何快速成长。

每个人都渴望成长,渴望进步,渴望有成就,我也是一样。从小到大,从学习到工作,我都算是个挺认真的人,希望自己赶紧成长,赶紧承担一定的责任,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为此,看过很多书,比如说如何打造人脉啊、如何学着沟通、如何管理精力、如何高效工作,还有现在比较流行的,如何进行时间管理,这些我都涉猎过。开始的效果是很好的,进步挺快的,但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突出问题:反复失败!这个问题总是困扰着我,本来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种种恶习,明知道某种方法是对的,但是却就是不执行。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越是下定决心,越是没有执行。这种强烈的挫败感,不断困扰着我,让我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办。

可以说,《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2010年7月份,之后又为了一些读书沙龙活动,反复阅读了不下三四遍,看完了才知道,之所以自己没有做到管理好自己,主要原因是心智的不成熟,而就在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开启心智,重新走上成长进化的道路的时候,那种醍醐灌顶、浴火重生的感觉简直是妙不可言。那个时候对它最深的理解是:心智开启了之后的感觉真好的。到了今年,恰好又要做读书沙龙分享活动,我上网搜索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已经有第三版了,只不过没有正式发行,作者李笑来用电子版的形式免费在网络上进行分享。看完新版,我的感觉又有所不同,那就是:在进化的路上,我并不孤独。

中国人都说“知行合一”,很多人都在学习各种各样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行”,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行”的方法,但并不知道怎么去用,就好像王语嫣,虽然掌握着全天下的武功,但是给自己带来的都是各种困惑。对于我来说,我一直认为:思想上不重视,行为上是永远跟不上的。所以,知行合一首要的是“知”的能力,只有“知”的层次达到了,再掌握“行”的各种方法,才会让知行完美结合,成为推动一个人进步的内生动力。

所以,今天我在这里要分享这本书,目的是通过分享我的心智开启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给那些渴求进步却束手无措的人找到一个解开樊笼的方法,给那些掌握工具却苦苦探索使用方法的人,也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二、关于心智

(一)什么是心智

简单的说,一个人的心智就是他一切过往获得的知识以及经验的总和(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能力的总和,最后指导其行为)。有两个词经常被人拿来和“心智”混用:“智力”、“智商”。我觉得智力就是心智能力的强弱,而智商,就是参加智力测验的得分。然而并非每个拥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拥有正常的心智。大多数人的心智处于未开启的状态。我们常看到所谓的聪明人办傻事,基本上就是因为他们心智尚未开启的缘故。

(二)心智的特点

人在出生的时候,心智能力基本上是0,只有本能的反射反映。但是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通过实践来应用知识,然后反复学习反复实践,将思维能力反复提升,看到真实世界的样子,找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心智就会不断的发展和成熟。

心智开启之前,一个人可以用他作为人类理所应当拥有的智商正常生活,有好有坏。然而当一个人的心智开启之后,他将面临一个崭新的世界——尽管依然有好有坏。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一切都可能与从前不一样,因为他要用他开启过的心智去理解、去判断。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它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最终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心智力量的差异,就是这样一点点经过积累而形成的。

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心智一旦开启,就可以通过学习来像病毒繁衍一般疯狂发展,而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地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不会有个上限。

(三)心智不成熟的例子

1、拖延症

在我心智不成熟的时候,我自己就有不同程度的拖沓的表现。上大学的时候,等到期末的时候,要复习功课,总是拖到最后一刻再复习。甚至因为拖沓还锻炼成了个习惯,就是倒退制定复习计划:我把一本书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用一个小时来看(不是用几天来复习),然后时间从考试前一个小时开始倒推,基本上一本书的复习时间就是10个小时,所以考试前的十个小时里面什么都不做。而这十几个小时之前的几天,我都在干什么呢?摊开课本,找个合适自己的角度,不管是靠着、斜着还是趴着,刚要看,就觉得自己口渴啊,想上厕所啊,想起要和谁说一件什么事情啊,要不然就忽然上了因特网啊等等,反正时间慢慢的就消失了。

终于在某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没有时间了,我才开始努力的去复习了。这尴尬来临之时,压力是巨大的,并且来自四面八方。而那巨大压力所造成的恐慌,往往可以让我做出荒诞不经、匪夷所思的决定:自相矛盾、自我欺骗、孤注一掷、痴心妄想……诸如此类。最终的效果往往也可想而知,低质低效,往往考试结束了,我复习的内容也全部都忘记了。

2、学什么有什么用

有很多人在要学某一项技能的时候都会冒出这样的一句话:学这个真的有用么?当然这句话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这个方法真的有用么等等。而不管怎么给这些人解释,他们依然在怀疑,你说的一定有用,是真的有用么,你确定有用么,你肯定有用么!?而他们的时间都浪费在怀疑之中了。

这里存在着一个奇怪的逻辑:我觉得你的方法还是有些道理的,但是我不是很确定,问题在于,如果我使用你说的方法,那么我就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如果我还不能确定这个方法究竟会带来什么结果,我就这样的去付出,我不就是个傻子么?所以我必须知道这个结果到底是不是有用的。

这个逻辑是非常完整的,几乎所有拒绝学习的人都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这个推理准确无误,才那么理直气壮地选择拒绝学习。(这个在逻辑上叫做举证责任,也说明拥有这种诡异逻辑的人其实是被错误逻辑所绑架了)

其实这就是心智差别带来的不同,它会使人们因为相同的理由“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做出竟然完全想法的选择。这可能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异——除了看得见的相貌、身材、出身、财富之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智力量的差别。

所以常常听到有人感慨:“人和人之间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实事上,对此我们根本无需惊讶。

3、好希望速成啊

在任何领域,学习也好,工作也罢,长辈的建议总是这样:戒骄戒躁。“戒骄”是有了一定成绩之后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要“戒躁”才有机会“戒骄”。

期望速成,从基本的层面上来看,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个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每个人都有无数的欲望,其中不劳而获应该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诸多梦想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梦想。如果不能做到不劳而获的话,那就最好尽量少劳但是一定要尽量多获,并且多多益善。更进一步,大多数人看法惊人地类似甚至相同:如果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收获;如果没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结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欲望,只不过或者程度不同,或者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得各不相同而已。同样的道理,酗酒无度的、嫖娼乐此不疲的、吸毒不顾死活的、玩电游没完没了的,都是这种“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的天性”使然。

另外一个期望速成的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是不懂得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因而才那么不现实地希望有个什么方法能够迅速达成目标、完成任务,获得解脱。

我觉得,满足欲望带来的快感是短暂的,要推迟满足感,拥有耐心,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它会让生活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

4、我痛恨我的现在

不懂的积累的人会有个现象,就是不满意自己的现在。觉得自己出身不好、觉得自己读书不多、觉得自己没有钱、甚至有的人觉得自己不帅气等等。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有条叫做正太曲线的分布曲线,它告诉我们世界上只有1%的人极度富裕或者是贫穷,同样的,其实有99%的人对现状是不满的。只是很多人不满现状,同时有着不切实际的梦想,但只是心怀梦想,却没有付出行动的努力。很多人无意间就被梦想绑架了,摆脱现状强烈的欲望扭曲了自己,最终迷失方向。

这些现象都有个共同特点,浪费了时间,或者说造成时间质量的不同。心智不成熟就是这样,让人沉醉在浪费时间的漩涡中,不知道如何自拔,最终一事无成。

(四)如何开启心智

虽然让心智发展、成熟的过程不容易,但是开启心智的方法却很简单,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1、了解自我的存在

审视一下我们自己,我们会知道每个人可以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自己知道的与自己并不知道的,也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划分为两个部分:别人知道的和别人并不知道的。如果把这两句话做成一个表格的话,其中就有“自己知道的、别人知道的”、“自己知道的、别人不知道的”、“自己不知道的、别人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存在。现在,弄清楚“你自己不了解的、别人也不了解的你自己”究竟是什么,暂时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你现在竟然仅凭你的心智就知道了“你原本并不知道”的、“你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这就是使用心智的力量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能力。

2、分清自己和自己的大脑

如果心智没有开启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一生都认识不到一个重要的事实: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它隶属于你才对,并且应该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我可以描述“无意识地受大脑控制”与“有意识地控制大脑”之间的区别。这个区别就体现在我在前面说到的拖延症时候的样子,我在拖延的时候,其实是被大脑控制了,自己无法自控。要想控制自己的大脑,其实很容易同样也很难,要时时提醒自己,我和我的大脑并不是一个东西,我要自己控制大脑,但是做为大脑,它的抵触能力是很强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挣扎”来帮助自己摆脱大脑对自己的束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