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优化计算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录入者: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7-05-22    【字体:

优化计算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何均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板块之一,是数学学习和数学能力发展的根基。但是小学生做计算时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兴趣缺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计算教学扎实、有效呢?我认为要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以下是我在几年的课堂实践中总结的几点做法:

一、 创设情境,精彩导课

现代教育学教对儿童学习心理研究证明:兴趣、情感、动机、目标等对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就是认知的兴趣。但要使这种学习兴趣能持久,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如:探索性情境、竞争性情境、游戏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操作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导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论是以哪种导入开讲,老师都要深入研究教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被激发,会让原本枯燥的计算课展露蓬勃生机。

二、 直观演示,理解算理

计算的低效往往在于,抽象的算理让孩子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通过实物、教具的展示,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直观演示在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而且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使小学生迅速掌握计算知识,应从直观入手,运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事物,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除法竖式的时候,学生不理解为何48÷2要从高位算起,也记不住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于是,我拿出了48根小棒,分别分给两个小朋友,边分边问怎样分得快,在问答中,学生联系分小棒的过程,共同探索除法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理解了商的定位,充分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长期以来,除法竖式一直被当做程序性知识,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写的步骤和方法,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因机械记忆的不牢固而产生了种种错误。而联系分小棒的活动后,学生亲历了竖式的“创造”过程,从而深刻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算理,进而提高了计算教学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三、 自主探究,合作优化

在计算教学时,一道算式出来后,我往往要学生们把计算的方法在脑子里想清楚,并小声说一说。此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在旧的知识技能基础、方法基础、思想基础之上,通过积极地独立地思考,推陈出新,顿悟出解决问题的新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独立思考有了结果之后,鼓励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方法,再在全班交流各小组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合理地组织语言,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要学会倾听、理解别人的方法,并能通过别人发言的启发再思考出新的方法。在这里要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比如计算32-5时,学生会想出、摆小棒的方法,、拨计数器的方法,、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先算5-2=3再算30-3=27,、先算10-5=5再算22+5=27,、先算12-5=7再算20+7=27,、因为5+27=32、27+5=32,所以32-5=27这种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因为32-27=5,所以32-5=27这种想另一道减法算式算减法的方法……又比如计算56?8时,学生会想出、把56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7;、把56每8个分一份,分成了7份;56里面有7个8;56是8的7倍;、想具体的某一情境得到结果;、想口诀(七)八五十六;、想78=56、87=56这两道乘法来算除法;、想56?7=8,所以56?8=7;、想8+8+8+8+8+8+8=56,所以56?8=7;、想56-8-8-8-8-8-8-8=0,所以56?8=7……这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地展现,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这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算法多样化扩张开去以后,教师还要收得回来。否则学生一味地追求算法多样化,绞尽脑汁地思考多种算法,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记忆多种算法,却学不到数学的本质,吃力又不讨好。教师怎样把发散的思维收回来呢?可以如是提问:这么多的方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的本质呢?又有什么区别呢?其中最好的是哪一种方法?你最喜欢的是哪种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思考,从而得到最优化的算法。比如前面所叙32-5的计算,虽然有那么多的算法,但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只是直观形象地展现计算的思考过程;不管你怎样巧妙加减,你也得遵循相同数位相加减的原则;另外组成本身就是加减法的基础,组成、加法、减法本身就是相通的,可以相互来想,既可以想加算减,又可以想减算加,还可以想另一道加算加,还可以想另一道减算减。又如前面所叙56?8=7的教学,学生想出前五种方法,其实就是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后面8的连加和相应的连减、口诀、乘法、除法其实就是相通的,可以相互来想。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共通性和准确性才能得到发展,学生也就更接近数学的本质。

四、反思错误,培养习惯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计算24×5,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00的结果。这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计算结果正确的前提是认真审题。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意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的指导;碰到错题了,我总是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总之,培养学生的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要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计算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