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第十六次活动
5月10日晚,温儒敏教授开设了主题为《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的讲座,全体林南小学语文教师在线聆听,汲取前沿信息。
温儒敏教授指出2022年新课标所要求学生做到的识字、阅读方面标准是没有变的。新课标站位更高,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希望老师们不要贴标签,能做到润物无声。新课标有先进的地方,比如明确提出素养课程,温教授希望一线教师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审美创造、思维能力,四者密不可分。新课标提出了六个任务群,具体如何实践,细化到课堂上,需要一线老师去实践,温教授指出不要推翻以前所有的做好,需要守正创新,符合新课标。当然,新课标还提出整本书阅读,温教授对整本书阅读的建议是不要课程化,不要做很多任务,需要用多元手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温教授字斟句酌,句句透着哲思,泛着对一线教师的人文关怀。林南小学老师听得认真,想得细致:
沈春妹老师:从接触语文统编教材开始,知道了总编温儒敏对孩子的语文学习要求高,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受到了统编版的语文教材太难教。今天,怀着敬畏的心情,克服自己倾听的困难,聆听了温教授的讲座,感受到了他的儒雅,也改变了自己以往的看法,同时对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听了他对新课标的阐述,对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自己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现行统编教材,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虞昳菲: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为主题,为我们解读了他理解下的新课标,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课标,深入了解课标。相对于之前的课标,新课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这四方面内容相互融合,不能分开。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内容,是其它三个方面的基础。温教授还强调了新课标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在新课改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以应对学生成长和学习阶段中不同的变化,深入学习教材,把握课标的本意,进行融会贯通。
吴阳:聆听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对新课标又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其实,“学习任务群”是在设定的一个大情境中,以多元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的学,强化学习与生活的关联,提升学生的能力,逐步形成文学素养。虽然是“群”,但分解到每一课时落实的还是小任务,但是因为有了“群”观念的支撑,教学更有全局观。温教授指出“课标不是完完全全落实的,我们需要考虑现实的一些情况,如教师业务水平、考试……”,也就是告诉我们,学情不同,教师用起来应该有各自的发挥,为学生带来更大的发展。
杨玲:杨玲学习感言:今天听了温教授的讲座,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我还会不断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珍贵的知识。
范潇湘:温教授就新课标的“变”与“不变”进行了细致通俗的解说,帮助我们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22版课标。“不变的”是课标的功能,对于教学需要达到的要求基本不变。“变化”的是进一步明确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和整本书的阅读。温教授还就我们难以理解的、无从下手的“学习任务群”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仔细研读课标,立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管菊仙:2022版新课标中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温教授说学习任务群需要赋有创造性,能够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建造新的教学模式,那必定是要求我们身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必须是最先进的,要具备和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平时不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要采取综合的教,帮助学生有多元的思考及动手能力的提高。
俞周玲:温儒敏教授谈到新课标是吸收了过去课改的经验,并不是推倒重来,颠覆过去。所以我们既要去学习研读新课标,知道与之前的不同,同时也要从学情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小学,有的教学目标不再提达成度的要求,而是着眼于鼓励学生学习。
王丽春:中华语文博大精深,对于我现在所教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习,切实地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这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刘静思:通过这次温儒敏教授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新课标解读,让我更加明确了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以德树人,润物无声。并以语言的构建为基础,树立学生文化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的各项传统。在新教学的模式下,更要注重学习任务群的布置,明确它的概念性宗旨性,让它变得更有创造性。
李梦娜: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从小抓起。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重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因为创造性思维决定着创新目标的实现。
梅梦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学的学习是一项艰辛的过程。语文教育教学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小学语文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按照教材来实施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有了基本的依托。教学中,应对整个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单元结构,特别是人文主题的安排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白各个单元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重点需要做什么。然后通过自然熏陶,将“人文性”自然地弥漫到各个教学环节,做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语文,从兴趣出发,才能真正爱上语文。
徐立勇:通过学习新课标,让我认识到今后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只是知识性的学习,更多的是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教学实践时,应该围绕核心素养,关注课程内容结构。在基础字词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梳理、积累运用的能力;在阅读部分,更注重整本书阅读,构建学习任务群;而在表达部分,则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型,鼓励其表达真情实感。我想,在“双减”和“新课标”的要求下,要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把有效的“方法”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
徐灵瑜:温儒敏先生提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不是硬性规定完成某本书的整本书阅读,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落实,尽量改变应试大环境,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真正爱上文学,爱上语文。
曾婵: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是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尽可能学习理解课标,沉下心不要浮躁,有新的观念,理解课标的功能,不要摒弃以前的内容,要结合各个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我们可以发挥创造性,教无定法。
宋文俭:经过10年,再次遇见语文新课标,总的感觉新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出发点,是契合了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趋势的,认识到后续一个阶段语文教育和教学的功能转变,必须在教学中转变和建立立德树人为先的育人功能、核心素养发展跟进的观念;在学生的学习形式上要构建任务群,通过单元和任务驱动下的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能够解决真实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感第一要务是努力学习并内化新课标精神,其次是践行任务群学习模式,钻研重构每个单元的学习框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会少;第三是要加强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力度,首先是作为教师自己要去读,才能带着学生一起读,教给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为后续语文学习奠基。
张佳慧:听了温儒敏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我们找到了学好语文的方法。我们不能只立足于课堂,要注重课文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现在的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我们要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学习语文需要学生以课堂学习为轴心,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延展,全方位地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所以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大事或生活的身边的小事来学习。语文学习从方法上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主题演讲、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看电影、排话剧、搞社会调查、参加义务劳动等等。语文学习从途径上,可以从课堂走出去,与家庭、社会这种大课堂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