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参加省乡村义务教育培训千人计划数学研修活动学习心得(韩慧)
体悟核心素养本质,笃行未来育人实践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学生带的走的能力素养实施学科教学。基于学科,面向成长,是当代教师的育人使命和追求。
在本次的“千人计划”教师培训中,聆听了诸位专家、学者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入剖析和解读,学习了很多一线老师立足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实践展示,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学之始:依托表征明素养
新一轮课改主要特征是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相较于之前的课堂教学,如何基于课堂教学,发展可以影响学生终身成长的关键能力成为了一线教师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史宁中教授也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看到数学给学习者带来的素养改变,培养其“数学特质”。要想完成这样的育人任务,我想,首先是要厘清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这需要我们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明确各个素养的具体表征,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从而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郭老师结合课标,深入分析了“三会”与11个核心词之间的内在联系。郭老师指出,在22版课标中,通过“三会”揭示了数学对人品格发展的影响角度进而机制。其中,“数学眼光”明确,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和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其创新思维。“数学思维”指出,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数学语言”强调,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和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其重在促进学生形成数学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三会”素养的具体表征,是在课堂上落实育人任务的前提保证。只有像郭老师这样明晰了数学的本质特征,确定了通过数学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内在影响,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实现通过数学培养人的育人目标。
二、教学之策:沉浸探究培素养
在培育素养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经历主动的、沉浸式的探究,是助力素养拔节生长的能量场。
主动性探究,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建构的重要抓手,是将机械学习转化为有意义学习的积极场域。在这几天的课堂教学展示中,各位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创设了适宜的生活问题情境。夏旭晟老师的龙舟赛采购、丁琼老师的抱团游戏等,都深深吸引了孩子,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引发了学生一系列的深入思考和深度学习。
沉浸式探究,在具身认知的理念下,帮助学生进行多元体现,全面建构数学概念,打通了素养培育最后一段路。例如,琅琊路小学仇素老师通过以小见大的数学想象、生活中的路线直观感悟、学生步行一公里的生理体验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千米”变为了学生熟悉的直接经验,让以“感悟、选择、估计”为核心的量感,自然生长。
三、教学之实:纵横勾连显素养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验证学生是否达成了素养培育的目标,一方面表现为学生是否将新的知识真正融入到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之后,形成了新的、更加完善的认知图式。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是否能够在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和现在知识经验的勾连以及现在和未来问题解决的勾连。
在这两天的课堂教学和专家引领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了这样的理念和思想。以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两位老师都是从学生关于课题的最初疑问出发,在系列的问题串的引领下,一步步寻找问题的答案。将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新的表示方法,与原有的用文字、用个别的算式来片面、较复杂的表示方法相比较,凸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式子的价值,使学生形成主动运用字母来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心向,让模型意识悄然生长,同时也对数量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建立起字母表示数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连接,并为后面学生主动应用于问题解决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五天的学习,我也深刻的感受到,自身对于课标内涵的领悟还有很多的不。今后,我日常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和学生一样,在做中学,在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