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幼小衔接重千钧,平稳过渡启新程
十月,秋意渐浓,金风送爽。在这个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里,一场备受瞩目的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研讨活动在横林小学举行。10月18日下午,横林小学、林南小学全体数学教师齐聚常州经开区横林小学,聚焦小学数学“幼小衔接”主题的创新实践开展第1次集体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常州经开区横林小学赵晓霞老师主持。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如同一座重要的桥梁,连接着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幼小衔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培养儿童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工具,更是为儿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的关键学科。然而,目前在幼小衔接数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帮助儿童顺利过渡,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此次研讨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共同为幼小衔接数学教学出谋划策。
第一节课由横林小学韩慧老师执教《认识加法》。韩慧老师结合一年级刚步入小学的特殊学情特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认识加法做好铺垫。在新授环节,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加法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韩慧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如 “原来有3个人在玩滑板车,又来了2个人,现在一共有几个人?”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第二节课《认识线段》由横林小学缪圆缘老师执教。这节课教学目标清晰,重难点突出。整节课,教学设计也是以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为依托,课堂导入切入点准,从身边事物入手,探索发现拔河拉出的绳子和跳绳甩出的绳子的区别,将知识点融入到生活中。缪老师也善于挖掘教材,在教学设计花了很多心思,尤其是新授拉直毛线环节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以及让学生自主探索如何把毛线拉直这个环节不仅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孩子主动学习研究的好习惯。在教学中引出线段也很自然,并且有长有短,很好地拉动了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渗透线段是可度量、有限长的特点:教授线段的过程中能有效帮助学生体会线段的特点从一点开始到另一点结束。结合丰富的生活实例,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点。让学生找线的两“头”,更有力地向学生渗透了端点的概念。整堂课通过拉一拉,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清晰的层次让学生们都能够认识线段。
本校老师也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评课并提出了建议。横林小学贡佳宇老师认为韩慧老师这节课能够把握住一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并有效结合到了课堂中去。同时提出了在做题过程中可以适当总结一些规律性结论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总结规律意识。李钰老师对《认识线段》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建议。针对二年级学生可以适当放慢节奏,多让孩子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多激发孩子们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索能力。
最后金建斌主任对两节课进行了赞赏与微调,强调课堂内容要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一类;认可韩慧老师这节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多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的看法。在请学生编故事的环节中,可以将故事再补充完善,拟造一个完整的故事逐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而不是只用加法的三句话来讲故事。在新授环节,张洁茹校长对韩慧老师的授课给予了肯定,建议韩慧老师逐字研究课本上的大图小图,将文字内容延展延申。张洁茹老师针对两节课做了一次专题讲座,向大家分析了本次一年级新教材的主要编排特点,要注重数的抽象过程,用对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再在后续练习中让学生来用所学的数学语言进行举一反三。张校围绕一年级新教材与新课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享,让大家受益颇多,有力加强了教学研究,优化横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推动了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摄影及通讯:姜丹妮 方莉菁
审核:赵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