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王宏建)参加江苏省体育跨学科学习研讨会学习心得

录入者: 邹小芬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4-11-15    【字体:

最近,本人参加了为期天的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活动暨江苏省体育跨学科学习研讨会这次活动令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华东师大的教授和几位老师对新课程的独到见解新颖的课程让人耳目一新,现将我的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首先,跨学科为什么跨、怎样跨、如何跨,如何落实?要想实现跨学科的推广落实,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如果固守旧的观念不放,总是认为体育课的增多会对学校的利益、学生的利益相冲突,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考上好的学校,学习成绩上升而忽视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全的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通过几节课的观摩看似几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然而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惊喜地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融合的可能与价值。在融合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们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当数学、地理、科学、劳动、军事等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可感。同时,这种融合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运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体育其他学科相辅相成。对于教师而言,学科融合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成长。

新课程标准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以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课具有灵活、开放的特点,可以成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结合点。就像把数学课搬到田径课上一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和真实的情境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玩中学”的目标。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几个学科简单相加或轮番呈现,也不是各学科教师的“孤军作战”,而是多元聚合、协同融合。发挥体育课的优势,实施跨学科育人,需要从理念、能力、机制等层面提供保障。

首先,学科融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体。因此,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必须以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学科背景等,有针对性地设计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其他学科知识的存在和应用。

要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代表着我们要成为一名全能教师,提高教跨学科教学能力,我们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设计跨学科课程,相互学习、交流、分享跨学科教学的心得和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让体育课与多学科融合,实现跨学科育人,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应该加强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主动提升自己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设计富有创意的跨学科课程;学生则应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体验跨学科学习的乐趣。期待跨学科育人目标的更好实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为什么要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

1、素质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跨学科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跨学科体育教育与传统体育教育的区别

传统体育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能培养,而跨学科体育教育则强调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传统体育教育相比,跨学科体育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跨学科体育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跨学科体育教育通过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和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参与跨学科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提升抗挫折能力。

二、怎样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

在实施体育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时,要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施过程要把握育人目标导向,将育人价值贯穿主题学习的始终。例如:自己足球公开课时结合的红色文化,让学生在足球学习的时候体会红军长征的不易,体会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使“素养”由表及里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 “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1、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发现。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和白我发展的主体,要激劢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自主的善于发现的学习者。

2、要确立主体地位,学会学习。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前面和谐的发展。就实现课程的功能而言,就是要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

3、要尊重学生差异,因异施教跨学科是对教师一种全新的挑战,它要求课堂不在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在仅仅是教科书,这就必然号致师生-关系的变化。学科也并不是单一的,他更加要求我们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