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听《鹬蚌相争》之学习心得
这是我第一次听薛法根老师上课,他的课真是大气,学生能在他的引导下轻松、快乐地学到扎实的知识。
首先令我大开眼界的是他的生字教学,他利用汉字拆分法教了形声字“鹬”,巩固此法再教了“啄”,虽然仅教了两个生字,但学生能够在不抄写的基础上牢牢记住这个字。薛老师说:“利用汉字构字规律,容易写错,较复杂的字都可以用拆分法。”
在我们低年级教学中,识字写字是重点,要求做到正确认读、识记字形结构并会运用,但要处理要识与记得关系。薛老师为什么一堂课只教2个字呢?因为他是根据学生的短时记忆这个科学的理论进行选择和整合的。可想而知,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总是习惯把一节课的生字一下子教给学生,低年级识字量多,老师平时也没有注意方法,学生识字唯有靠“抄”,这不仅不符合新课标的“减负”,而且对学生的手指骨骼发育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次,薛老师的朗读指导这部分教学也很精彩。他教会学生用符号标出表达感情的关键词或重要含义的词,通过读好这些词来读好课文。
在我们低年级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要达到的目标是——正确、流利。所谓流利就是把句子读通、有节奏感,要做到有节奏感就要从词组、短语开始训练,我们低年级的教学则要从字、词、词组、词串开始。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大致也是按照这个规律进行教学,但很少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调节,所以类似环节的教学也经常是“走形式”,我想这跟我们对学生的驾驭、对课堂的应变能力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我们不能仅仅靠理论、学专家、应该在实践中磨练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鹬蚌相争》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薛老师很重视学生的情景表演和寓意的表达。在“鹬”与“蚌”怎样相争这部分朗读上,薛老师花了较多的时间,通过逐段读、男女生读、指名读、指名分角色上台表演……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下体会“鹬”与“蚌”相争、相持以及它们两者的“傻”,从而领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深切内涵。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我们所追求的,但这“轻松愉悦”的背后却是老师无数次的努力实践与探索,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应多看专业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多参加教学活动来积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擦出美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