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我和名师找差距
学习名师
花苏梅
周六,学校组织我们到湖塘桥中心小学听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上课,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是满怀期待的,丝毫没有因为休息时间被占用而伤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蒋军晶老师是我们学校的老朋友啦,曾经两次来我们学校上课,前两次上的是读书课,第一次是沈石溪的书,第二次是《5月31日》,我们都觉得蒋老师不仅人年轻帅气,普通话充满魅力,而且上课很有吸引力,让人听了意犹未尽。所以,很期待他这次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课堂?
我早早来到上课地点,拿到《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课文纸,因为是人教版的教材,所以以前没有接触过。为了更好地揣摩名师的高明之处,所以我自己先读了几遍教材,进行教材解读。看了教材,我觉得文章较长,但是调理清晰。文章从鸟鸣、钟声、花、小路、小酒馆几个方面介绍了维也纳和音乐的关系,介绍维也纳人生活中处处有音乐。如果让我来上的话,按照我最近设计教案的思路: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讲讲维也纳讲讲生活圆舞曲;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维也纳和音乐的关系;精读课文,感悟生活,具体讲维也纳人和音乐有什么关系;拓展延伸……这么想着,很期待名师会怎么上?
蒋老师开始上课了,开头似乎并没有什么新意。导入环节,首先也是从课题入手,了解圆舞曲,听一段圆舞曲,了解维也纳是一个怎样的的城市,学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学生介绍得头头是道:金色大厅、音乐家、乐曲.初读环节的问题也是课文到底写了维也纳的什么?学生不难回答鸟鸣、花、小路、小酒馆。接下来是让学生分组考虑它们和音乐的关系,抓关键词圈点批画,小组讨论。听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失望,接下来就会让学生交流了吧?名师上课怎么也这么普通?学生反映似乎也平淡。
而作为特级教师的男教师,果然是越上越精彩!讲鸟鸣和音乐的关系,学生讲了“有一种鸟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接下来其它几句,在教师提示下学生知道了这些都是比喻句,有比喻词宛如、像是、好似、很像,接下来就高明了,老师问比较好听的是哪一种,无疑是第一种,学生读的并不好听。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逐一词语的示范朗读和指导,学生读出了词语的意思,再读句子,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训练后,学生的朗读抑扬顿挫、变化无穷,有味道了。接着更高明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写婉转的美妙的声音,而要写老人的叹息、猫叫声?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回答真心精彩。因为维也纳人的敏感,因为维也纳人们的生活就是充满各种声音,因为音乐会上就会有各种声音……讲路和音乐的关系时,先是逐句出示句子“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你想起了什么音乐?接下来如法炮制,让音乐和小路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省略号联想的环节也较为有趣:“或是开满花朵的树……”教师给了学生一些量词的提示:一条、一丝、一缕、一片等,学生回答有趣,教师的评价语也较为幽默。讲小酒馆和音乐的关系,老师出示句子问:“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无疑是略显贫穷的普通的老汉,接下来的问题高明:“为什么不写年轻人,而选择这么一个老汉?”
老师由这个问题引到了选材上。后来听蒋老师谈课我才意识到,老师一直在对学生进行选材的指导:如开始环节讲的“按常理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会介绍金色大厅、音乐家、著名乐曲,课前初读了课文,介绍金色大厅了吗?介绍音乐家了吗?课文究竟讲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不集中精力介绍好听的婉转的的声音?”原来,老师站在了选材的高度来解读课文了,这点我自愧不如。还有,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我不如他;教师课堂上淡定自若,不急不躁,我不如他……这就是一名普通老师和名师的差距呀!
听了蒋老师的课和讲座,我再次思考,普通老师和名师确实存在很多这样和那样的差距,让我们不断向名师学习,取长补短,力争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