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老教师的老办法好管用!

录入者: 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来源: 网络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5-04-28    【字体:

       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是小语界的“老宝贝”。他们做人是境界,他们做课是艺术。

听“老宝贝”们的课,不会被突如其来的音乐或是光电设备所骚扰,不会强烈感到教师个人难以掩饰的闪耀光环,不会怀疑儿童是否真正在语文课堂上有所长进,不会迷茫于对课堂属性的界定。你会如同在平缓的温水中一般感到舒适与畅快,你会在温润智慧的教学现场中感到来自心海的阵阵触动,你会明显发现儿童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拔节生长,你会肯定地说:“真好,这就是我想听到的语文课!”
于永正,默机智;贾志敏,严谨精致;支玉恒,深入扎实,“老宝贝”各自有独特的风采。但“亲近了解儿童,立足语文学科本位,顺学而教”是他们的共性,也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的根源所在。艺术的背后是技术,技术是青年梦寐以求的教学真经。经过细读课堂实录,躬身跟随学习,我发现了“老宝贝”们精彩课堂背后的秘密。
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他们都用到了共同的“老办法”。
老办法之一:读,读,一读再读。“老宝贝”们备课,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读。师傅于永正老师把读当做最重要的备课手段。他一遍一遍地读,每读一遍都在书本上标注:哪里要停顿,哪里要重音,哪里要粘连带过,哪里要着力拖长。师傅的书上密密麻麻做着各种记号,这些就像解开他教学密码的钥匙。贾志敏老师直接把读升级为背。教一课之前必定要背诵这一课,背诵中融合使用停顿,缓急,轻弹,延长,加重等各种朗读技巧,把简单的背诵当成一门艺术。贾老师指导青年上课,第一件事也是背诵课文。我亲见一个老师找贾老师指导《开国大典》,第一件事就是当面背诵此课。支玉恒老师注重读的技巧,他在读中更多融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艺术性的加工。他可以通过朗读,让“雪下得更大”“让心感到更加焦急”“让喜悦增加几分”。
这一“老办法”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器宇轩昂,气度不凡。拿起书来就范读,那是一种勇气;边读边让儿童用耳听,用眼看,用心想,那是一种功力;读得来你就读,读不来就跟我读,那是一种风度;伴你一起读,引你这样读,导你越读越好,那是一种智慧。
老办法之二:给,给,给了再给。在“老宝贝”们的课堂上,你会发现儿童真正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做批注,写生字,争鸣辩驳。教师总是退到身后,默默关注或是精当点拨,不会咄咄逼人,从不强势遮盖。原来,他们都把握这一个“给”字诀:给时间,让小孩把书痛快读完,把话完整说出,把思考的内容想透彻。“给”的结果是小孩有探索的欲望,有表达的机会,有了学习的快感——我的课堂我做主。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教师用大段大段的演说占据时间,从来没有发现教师用大段大段的课件播放轰炸视听。我们没有听到常常听到的“由于时间关系,先写到这里”“由于时间关系,先说到这里”。 给足时间,给出的是一个机会,一份主动。
知道“给”,还要善于“给”,也必须有能力,方才可以“给”。“给”,这样一份从容的背后是静待花开的温良期待,是运筹帷幄的优雅姿态,是功在平时的日积月累,是炉火纯青的艺术修炼。
老办法之三:少,少,越来越少。师傅于永正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教案中,仅仅写了六句话:1、指导书写“妻”和“庞”两个生字;2、指名读全文,相机纠错;3、老师范读,学生听;4、老师范读,学生看着老师听,对比两次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5、学生自己默读,批注,交流;5、以高尔基儿子的身份给高尔基写一封信。贾志敏老师所有的教学流程,都在板书上体现,寥寥无几,一目了然。支玉恒老师坦言:我不需要设计,一切看着办。所谓看着办,就是看看儿童的表现,随机应变。“老宝贝”们的“老办法”就是将教学设计一减再减,让教学环节少而又少。这样,教师就能专心致志地关注儿童,应对变化,做出调整。这样的课必定高端,因为它实现了仅为当下,私人定制。“当下”是千变万化的学情,是紧急突发的状况,是灵光闪现的智慧,也可能是阻塞的思维。教师要做的就是应变,而不是重复自我。
所以,我们再次看到了从容优雅,胸有成竹,原来是秘密在一个“少”字。师傅于永正亲口叮嘱我:进入课堂,你连教案都要忘记,眼中只要儿童。我承认暂时做不到,只能尽力体会其中奥妙。我坚信,这就是师傅看家的法宝。
老办法之四:准,准,一再调校。这一条指的是对《课程标准》的精准把握:不超标做离谱的事,不减低标准做弱智的事,不越界做旁的事,不拐弯抹角做浪费生命的事。贯彻标准要求,落实在课堂执行上,转化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就这么简单,但放眼当下,做到的确实不多。师傅于永正老师备课时,将《课标》中相关的阶段要求复印剪贴在书页上;贾老师每完成一部分设计都要对照标准,看看是否达成,达成什么要求;支老师被誉为“非语文老师,上出最语文的课”。无他,走正道而已。老老实实,一丝不苟,落实《课标》。
当你不再试图一课成名,不再借助课堂上展示自我,不再炫耀自己独到的文本解读,不再以征服为教学最终归宿的时候,你会像“老宝贝”们一样,一再调校,直至复归自然,回归正道。课堂,就是送儿童抵达话语故乡的道。
“老宝贝”们的“老办法”就这么简单,我没有隐瞒,希望你喜欢。返璞归真,真正做人,真正教语文。也许,教着教着,你也会把自己教成一个孩子。(于永正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