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读书心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赵肖乐

录入者:    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2-03-01    【字体:

 

上学期利用工作之余,我详细阅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我真是十分敬佩他。合上书本后,我的心中澎湃万千。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他的文章中我体会到,真正伟大的教育家是能穿透时空的,不但没有国际的限制,也不会有时代的限制。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这本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
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看了后对我帮助很大。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我也经常抱怨自己没有时间,我也想写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想多收集些资料,充实到教学课堂中,又总是力不从心。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这不正是我经常抱怨的。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英语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英语学科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是难上加难。不过既然知道了这么好的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就要更多地读书!读教育名著,读外国原版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做到的我必须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要求。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