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走向海洋征文三篇

录入者:    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2-06-06    【字体:

 

走向海洋征文三篇
我梦中的海洋
武进区林南小学六(1 朱启文
坐在座位上读着《走向海洋》,我想象着未来海洋的样子,我心目中的未来海洋是洁净、湛蓝的,它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22世纪,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步缩小。所以一些科学家便想把目光转向海洋,在海底建设城市,这样既可以扩大人均面积,也可以美化地球。  
“啪……啪……啪……”海底城市完工了,大家都往新的城市搬家。我和家人也一起搬去。可是到了海边,便把大家给难住了——怎么进去呀。这时,海底城市总指挥小张来为大家讲解,他按一下绿色的按纽,马上一条海底隧道便出现在我们跟前,小张指着隧道口对大家说:“只要大家站在隧道口,按下外面的红按纽,它就能快速地把你传送到海底城市。”我们按照他的指挥,一齐站在隧道入口按下红按纽。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光点,有人大声喊:“终点到了。”我抬头望去,只见远处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罩着的城市。此时小张说:“玻璃罩是特制的,可以提供氧气,既可以防一些鱼类的进攻,又可以透过它欣赏美丽的海底奇景。”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我已经到海底城市啦。只见“马路”上大大小小的车辆来来往往,人们乘车忙着工作、购物。有许多小学生赶着去上学,他们的教室宽敞明亮,操场宽阔,周围倒垂的杨柳碧绿柔美,整个校园的环境显得优美而宁静,正是令人向往。马路两边高楼林立,街心广场的草坪在人造太阳的照耀下像一块圆形的绿色的绒毯,五颜六色的鲜花像绒毯上点缀着的宝石,绚丽多彩。海底城市不仅美丽诱人,而且各种公共设施齐全,有医院、儿童城、幼儿园,还有购物商场、超市……我不禁暗暗赞叹!  
最吸引小朋友的是一座海底观光台,我也来到台上,透过望远镜看到海底的景象:海豚在跳舞、小鱼在妈妈的看护下,嬉戏玩耍,还有大鱼在捕食,成群结队的鱼群在珊瑚丛中游来游去,海底的动物多的数也数不清。海底的植物看得人眼花缭乱,千姿百态的珊瑚真不愧为底的“美容师”,把整个海底装扮得瑰丽无比。“朱启文。”我睁开眼一看,原来是同学张余杭找我玩游戏,打断了我的美梦…… 
多么美好的海底城市啊!我一定要勤奋学习,用知识来营造这未来世界的海底城市!
 
我眼中的海洋
 
武进区林南小学六(1)班   戈梦妮
我们巍巍中华,拥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史,更拥有着长达18千公里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那数以千计的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犹如散落在母亲怀中的一颗颗珍珠宝石。
海洋,她象征着生命。作为地球上最早出现生命的地方,是海洋让地球变得生机勃勃,是海洋给予我们生命之源。亿万年的冲刷仍然阻挡不了她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永远充满朝气地潮涨潮落。
海洋,她象征着无畏。多少年来,从人们的无知到探索,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多少人因此而丧命,有些是科研,有些是探险,他们或许知道这片蓝色的地域有太多危险和阻拦,然而他们无所畏惧。
海洋,她象征着包容。很多作家笔下的海洋都能给人无限遐想。据说西方犯了错的人只要诚心在海边认错,上帝便会饶恕他的罪恶。
海洋,她象征着和谐。是海洋把陆地连接在一起,是海洋把地球塑造得如此美丽。从郑和下西洋到麦哲伦航行,我们都是在海上探求未知的世界,实现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21世纪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交流的世界。21世纪的海洋,将承载起更多的文明重任,将成为全世界互通有无的大广场,成为支撑国家民族命运的“蓝色脊梁”。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片海洋。居住在地球上的我们,不能成为破坏海洋环境的“祸首”。海洋是富饶的,也是爱憎分明的,只要我们和它交朋友,海洋就会加倍地造福于我们,造福于子孙后代。让我们走向海洋,保护海洋,保护我们的家园!
 
海洋,历史的镜子
武进区林南小学六(1)班   王青青
   一提起海洋,我的脑海中就立即闪现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的画面:广阔无垠、波涛汹涌、蔚蓝深邃……而最近当我读了《走向海洋》后,我对海洋的了解就更多了,它令我大开眼界,豁然开朗。
    曾经听过有人说中国未曾拥有过海洋文化,海洋文化里也不存在中国元素。事实果真如此吗?读了《走向海洋》后,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中国有过灿烂的海洋文化,只是在最近的几百年间这种文化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
    不是吗?我们华夏儿女早在远古时就有了一定的海洋意识。中国有一本千古奇书——《三海经》,里面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中国的海洋神话故事,其中“精卫填海”、“殷人东渡”的故事还自今流传。再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急切地派遣方士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坐船去海上的仙岛寻觅长生不老之药。他们的行为给海抹上了一层神秘和浪漫的色彩。在他们之后,中国的诗人还写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样的诗句,又给海添了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进入唐、宋后,我们华夏民族又迎来了海上事业的全盛时期,兴起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的政治外交和经济贸易的发展。
    尽管古代中国人对大海的亲近、热爱以及探索的痕迹不幸被之后几百年的明、清统治者的海禁擦拭殆净,但中国人走向海洋的脚步未曾退缩。且不说郑和的七下西洋,也不说明朝沿海居民齐心协力的抗倭斗争,光是在海禁中郑成功所经营的庞大的海上贸易集团的获利巨丰,以及他率领的舰队可以击败享有“海上马车夫”美誉的荷兰人,就足以证明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是能得到海洋的青睐和赐福的。
     或许仅仅是最近几百年来的统治者的错,才使得中国本应灿烂的海洋文化变得黯淡!或许仅仅只是一纸薄薄的海禁令,逼得沿海居民只能冒险私自下海,以其微薄的力量沿续传递着中国的海洋文明。
     事实也许就是如此!海洋一直在召唤着中国人,中国人一直努力着挪动走向海洋的脚步。鸦片战争的硝烟打破了海禁令,摧毁了禁海锁国的政策,通商口岸被迫开放了,于是,中国人随林则徐的抬头看到了海洋以外的世界,从洋务运动起步,走过维新,走进共和,一直走入主动走向海洋的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海,这面从北中国到南中国呵护着我们的海,终于迎来了开放和包容的崭新时代。这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历史翻开新的篇章,今天的华夏儿女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海洋,热爱海洋,开始唱起了这样的歌谣:……小时候,妈妈告诉我, 大海就是我故乡 ……
 
(指导老师:徐立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