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趣味探究因数倍数,创新作业点燃数学热情
为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探究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核心素养,横林小学高年级数学组于近日开展了“因数与倍数”主题作业设计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生活化、趣味化、结构化”为设计理念,让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碰撞出思维火花。
一、分层设计:让思维在“最近发展区”生长
本次作业设计打破传统习题模式,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层设置三大任务:
基础感知层:通过“数字配对游戏”(如快速连线因数与倍数)、“概念思维导图”绘制,帮助学生夯实概念本质,理清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实践应用层:布置“生活中的数学密码”任务,引导学生寻找日历日期、电话号码、商品条形码中的因数倍数关系。例如,学生发现“爸爸的车牌号尾号12,其因数有1、2、3、4、6、12”,并能用乘法算式解释倍数关系。
创新拓展层:开展“数字侦探大挑战”,要求学生根据线索推理数字身份(如“一个数是36的因数,也是4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培养逻辑推理与逆向思维能力。
二、课堂分享:让数学学习“可见可感”
在成果展示环节,课堂变身“数学交流广场”:
动手派学生展示自制的“因数倍数转盘”“倍数关系多米诺骨牌”,通过游戏化操作演示概念逻辑;
实践派分享“家庭购物中的数学发现”,如“超市酸奶买2送1的促销活动中,总瓶数是3的倍数”;
思维派则用“因数分解树”“倍数数轴图”等可视化工具,梳理数与数之间的关联,呈现思维进阶路径。
学生们在互动中发现:原来数学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藏在生活细节里的“规律密码”。
三、教师反思: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
活动结束后,高年级数学组开展教学研讨。组长钱悦指出:“此次作业设计是‘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形态的一次成功尝试。我们惊喜地看到,当作业与生活勾连、与趣味结合,学生不仅能准确辨析概念,更能主动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真实问题。”教师们一致认为,未来需继续探索“任务驱动型”作业设计,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看得见的思维生长”。
此次“因数与倍数”作业设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巩固,更是一场数学思维的启蒙之旅。当数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当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学生们在“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数学的温度与魅力。
(撰写: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