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教学研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录入者:    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3-10-31    【字体:

 

武进区林南小学 杨霞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下面,我将分以下四个板块来进行: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开展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物体上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在教室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第二层次,通过折纸的活动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用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第三个层次,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相互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三、说教法和学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教法: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学法: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这一过程我主要分四个板块来教学:
(一)、激情导思,引入新课
针对学生一年级时已经建立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表象,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数学课上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学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你们认识它们吗?同时,我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接着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后引出课题,并板书。本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知道学为何用,激起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关键是要细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交流”基本思路展开教学。
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猜想:仔细观察黑版面、课桌面以及画面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在学生说出了各自的猜想后我及时板书,并向学生介绍对边、邻边以及长、宽等概念。接着我组织学生4人一小组就用哪些方法验证展开讨论,并动手实践操作。这里我预设到的学生验证方法有:1、用尺量;2、把长方形纸对折;3、利用纸条比划;4、利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证明四个角都是直角。在交流总结阶段,我让小组代表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并要求把自己小组的想法以及操作方法讲述给大家听,这样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学做小小魔术师。首先用6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并用手指一指它的长、宽、对边和邻边。再让学生想办法将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这一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接着我再让学生采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研究一下正方形的特征。通过这样的操作,即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又通过巧妙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两次的探究活动初步渗透创新意识,学生研究、讨论、交流,用眼看,动手摆、量、比、折,动脑想,动口说,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感知,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通过让学生在探索出图形的特征后进行比较,寻找异同,既能加深学生对两种图形特征的认识,又能在比较中欧发现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归纳总结能力。
(三)、信息互动,完善建构
练习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本课我设计了如下三类习题:
1、慧眼识图。本环节主要包括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说一说图形中各边的名称的练习,旨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及长、宽、边长的认识,并能应用特征进行识别和判断。
2、小小神探。1、小花猫的背后藏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长5厘米,你知道另外三条边的长度吗?2、小花狗的背后藏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0厘米,一条边是8厘米,你知道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吗?3、小刺猬的背后藏着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有一条边长7厘米,,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通过这组变式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举一反三,拓宽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心灵手巧。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2、用三角板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完全相同的两块三角板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3、用6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比比谁的拼法多。4、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5、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6、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并动手量一量,取整厘米数。7、在格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说一说每条的长度。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围、拼、折、量、画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总结感受,交流快乐。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收获,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
总之,本节课我针对小学中、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本课我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探索新知还是应用练习中,都注重让学生充分操作,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感受、发现和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操作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学生交流,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看法,又可以帮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灵活性也得到了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而且满足了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加之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演示,动态地呈现出数学知识,为学生架起一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桥梁,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不乏视觉上的享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