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关于小学简便计算的研究结论
运用简便方法的特征并不是计算过程中有凑整、或者计算过程中进位或退位较少、又或者计算步骤较少、也不是在计算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更不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可以用“必要计算”的次数来比较两种算法哪一种更为简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一定要用产生‘必要计算’次数最少的方法解题吗?”还是“只要用的算法产生的‘必要计算’次数比一般算法有所减少就行了”?这实际上涉及到统一的标准化的算法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定向技能目标,还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上的方向?
首先不应该要求每个学生的算法越多越好。我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这样在班级的群体中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由于他们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每个学生的算法也就不一样,每个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其在轻松愉悦的自然状态下生成算法,算法能多样化最好,如果只有一种或为数不多的几种,也不要“逼”学生想其它的不同算法,而应关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内化这仅有的几种算法。对于“必要计算”最少的算法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的,但绝不是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是在精心预设下的自然生成。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各自的不同算法,不要求每个学生片面追求多样化的算法,尤其对后进生,避免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那么,学生是否一定要用产生“必要计算”次数最少的方法解题呢?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算法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学生可持续个性化的发展。多样化的方法肯定是简单方法、繁琐方法并存,老师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最终又优化成统一的算法,学生的算法在一路优化下,越来越少,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再不可能或很少出现多样化的算法,方法逐渐趋于统一化、标准化。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夭折,学生也就谈不上可持续的个性化发展。我们要肯定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算法的精神,只要学生的精神矢志不渝,相信算法多样化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总之,在教学运算律等运算简便方法时,我们要把教授技巧面向全体,课堂上尽最大努力帮助后进生,课后作业要求要一致,小结过程考察要统一,否则就是放弃后进生对此类的基本技能的学习,这对他们很不利。但对月考、期终考试可以放宽要求。这样操做有助于后进生的树立信心,后进生能按运算顺序运算,按运算顺序运算是他们感到最简便的方法,这也符合后进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更何况《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如果我们考试真正要考查运算律等“简便”方法,那么我们的试题必须指向非常明确。
如:判断(100+2)×78=100×78+2×78是否正确
后进生是弱势群体,对他们的更需要人文关怀,我们要排除人为壁垒,让他们也能体验数学到的快乐。
尽管本文是为了解决批改简便计算时碰见的问题,但简便计算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这就好比我们有区别各级厨师的标准,但人们烧菜决不是为了去达到这些标准。经历课改多年的教师都明白:考试,只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形式,但绝不是唯一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实质。片面追求学生考试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的表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