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中高年级数学教研组第五次校本研修

录入者: 张君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8-03-23    【字体:

    今天中午11:50,我们组全体成员集中到中办举行了第五次校本研修。本次研修的主题是:谈谈参加结构到建构——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结构到建构——观摩研讨活动心得

张君

春日融融、轻风柔和。在这样的美好天气下,我们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州韮田教育共同主办的“结构到建构——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转型”观摩研讨活动。

这两天,会场百来名老师慕名而来,聆听全国名师带来的高端盛宴,聆听大咖们的数学精彩。由特级教师顾志能老师展示的《比万大的计数单位》这节课和主题报告《创新照亮课堂》使我收获颇丰。《比万大的计数单位》这节课,顾老师从“知道”出发,追究“为什么”,希望学生经历的有价值的学习过程。于是,寻求学生“知道”中的问题,抓住“知道”中的矛盾点,成为了顾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关于“计数单位”,在我们的经验中,大都是这么认为的:学生会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但不够全面。而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展现的经验水平还是颇让老师们感觉到了“意外”。学生不但知道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有:十万、百万、千万”,知道了“亿、十亿、百亿、千亿”,而且还知道有“兆”有学生甚至知道“京”这个连我们一线老师都不太关注的计数单位。显然,对于本班学生,他们对计数单位的了解已经超出了我们一般的判断,已经不能用“知道一些,但不够全面”来描述了。而对于本班学生来说,如果仅仅以“知道”水平为追求的话,我们似乎已经不用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的价值了。那么,教学的“突破点”又在哪里呢?

顾老师引导学生又说出了“万万”、“亿万”“万亿”等,让学生讨论这些是不是计数单位应该排在什么位置,学生在争论时,本课教学的“突破点”已经自然生成。

关于计数单位“十万”的讨论。相对而言,对于“十万”这个单位的“破”,属于“完善”层面的,因为这个计数单位有“万”作基础,理解起来相对比较简单。首先以计数器演示“十万”的产生:1个万、2个万、3个万……9个万、10个万。提出问题:10个万用哪个单位呢?生:十万。问:从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这个地方用“十万”,你们有没有想问的呢?

生:以前的单位都换字,这里怎么不换字了呢?

生:以前的单位都用一个字,现在用两个字。

师:你能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听到或者用到过“十万”作单位的例子呢?学生举了买房子花钱等时候,用到“十万”这样的单位的。对于“万万”是不是一个计数单位,虽然有学生一直坚持说不是,但对于“为什么不是”则说不清楚的。而事实上,对“万万”这个看似顺理成章可以作为计数单位的东西,却后来没有作为计数单位出现,其背后道理的明晰,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理解用“亿”取代“万万”作计数单位,建构数位顺序表与引出认识“四位分级法”的关键。当然,顾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也花了相对多的时间。首先是引发争议:计数器演示“一万”、“十万”、“百万”、“千万”,接着是1千万、2千万、3千万…9千万、10千万。此时,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接下来计数单位是“亿”,所以“10千万”始终出不来,于是教师追问:为什么不用“十千万”?可不可以用“万万”?从反馈了解到有6位学生同意用“万万”。教师顺势引导:生活中有听到过,用到过用“万万”作单位的吗?请学生举例。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表明“万万”是可以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但又为什么不用呢?再次引导思考。

此时,带着学生回归数位顺序表中去“数”。如果用“万万”作计数单位,那么到了“兆”这个地方会出现“万万万”这个单位,再往后会出现“万万万万”这样的单位,此时学生显然已经体会到了,如此表达比较麻烦,与数学表达尽量简洁明了的特点相背离了。于是,学生在原有对“十个千万”用“亿”来表示的认识基础上,对为什么用“亿”作单位的道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当基本完成了三级数位顺序表后,提示:同学们,当我们把这些计数单位都放入格子后,也悄悄地呈现了规律,你发现了吗?感觉学生思考中有一定困难时,教师将“万”和“亿”改成“一万”、“一亿”,并提示:现在规律变得更清楚了。于是学生也就很自然地发现“四位一级”的规律了。此时,教师呈现了相关阅读资料,请学生比较完成地了解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组织男生与女生摆计数单位的比赛,一开始女生摆个级的数位,男生摆其他两个数级中的单位,女生很快摆在正确的位置,而男生花得时间则多一些。提出问题:男生想个什么办法可以同样摆得很快?最后在数位顺序表上“四位一级”作上记号,则摆起来速度同样快了。通过游戏活动,强化计数单位结构化的过程,深刻理解数位间的关系。

课上完了,而这节课对于“规定”内容课的教学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顾老师课堂的每个环节我都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关于规定的探索课。以上是我对顾老师课的一点粗浅感受,我相信在顾老师的实践启发下,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有价值的实践与探索。

至于讲座,顾志能老师的从他的“成名课”说起,谈教学为什么要创新,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教学创新的五大策略:教学思考切实彰显、学生学情巧妙应对、教学过程全力放大、重点难点有效解决、方法技巧灵活运用。

两天的活动,带给我们的是精神享受,带给我们的是足迹追寻,促进我们审视自己的课堂,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给予我们教学前行的力量。

IMG_7011.JPG

IMG_7013.JPG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