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修成效
1、培养了教师敏锐的专业观察能力
从开始讨论内容大而杂到聚焦为小而有价值的主题;从预设“关键教育事件”,到预设和生成相结合。在实践中有效地培养了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了捕捉 “关键教育事件”的能力,现在,就像老师们自己所说,在捕捉“关键教育事件”问题上,已经有了“火眼金睛”的眼光。
如,语文课如橘逾淮北则为枳,中“过王者行”,有的学生认为,“过”是拜见,但另一位学生提出“过”为“路过”,对于学生的提问“过”该怎么理解?教学上该怎么处理,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这引发了教研组老师们的热烈讨论和思考。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也更有底气。
又如,数学教研组在听课后就捕捉到关键问题“教师精心备的课,为什么还有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上还是反映木然?”等等。
2、激发了教师的集体智慧
由于能集中在某一关键问题上探讨,同伴的发言和专家的引领,更能触动教师的体验和感受。集体的智慧,远远胜于个体的深思。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中,在分析到沉船这个情景时,执教老师提问为“哈尔威船长在你心中怎样?”在研讨时,教研组老师纷纷出点子,提出能否把这个问题改为“在乘船的时候,哈尔威船长此刻在想什么?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离开?”等等。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思维,落实三维目标。
3、形成了积极的研讨氛围
老师们认识到,“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讨中,每个教师都是交流者和对话者,讨论中没有权威,每种观点都可以发表,可以形成各抒己见的头脑风暴,老师们学会了“三个注意”:即注意执教者的见解与观点;注意同伴间互动与评点;注意专业引领与指点。真正形成了一种平等、民主、互动、反思的研讨氛围。
4、培养了关注教育细节的严谨态度
教学是由细节组成的。教育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对于教学细节的处理是衡量一位教师专业素养底蕴是否深厚的标志。“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讨,将研讨的焦点集中于一个个教育细节,有利于养成教师关注教育细节的严谨的态度,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5、形成了教研新行为
学校设计了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修流程,反复实践,形成了教研新行为,有助于实现学校校本研修的高效化和精细化,也是学校教学管理走向高效化、精细化的体现,为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学校内涵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学校迈向优质。
二、研修流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 设计基础: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分析
数据表明,教师,特别是青年有很大的专业发展需求;校本研修的重点是教研组研修效能的提升。难点是教学行为、教研行为的改变。
(二) 设计重点:理论与行为进行有效联接
如何让“校本研修”真正与“研修行为”发生“有效链接”?我们认为,建立一套有效的校本培训操作流程,是校本研修管理迈向务实的重要保障,是取得研修最佳效益的保证。
因此,我校将重点放在建立、科学的“实践型”校本研修操作程序设计上,注重将观念层面的研修理念,合理转化为实践操作层面的工作流程,注重过程,关注细节,分解行为,依靠流程载体,循环反复,形成教研“新行为”,养成教研“新习惯”,达到研修的常态化和精细化,内化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
(三) 设计实例:“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校本研修流程设计
根据“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校本研修理论,设计操作流程,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注重过程、关注细节、分解行为,力求体现可操作性。
同时,根据研修的不同阶段,确定具体的研修步骤和内容,制订了各阶段 “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研修流程图。
图1“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研修流程图
教研组、备课组根据这一流程,开展“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备课组(或教研组),根据每一阶段的活动内容,还须填写研修活动记录表。(如见表一)
“基于关键教育事件”
校本研修备课组活动记录表(一)
(四) 主要实施的阶段
对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捕捉,老师们有一个从不理解到逐渐理解、从比较生涩的操作到操作得较为娴熟、从预设到捕捉课堂生成问题的过程。我校“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实施过程经过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预设阶段:
起初,对于如何在课堂中捕捉“关键教育事件”,老师们还是比较茫然的。因为老师们还不善于从现象中找出问题,从问题中捕捉“关键教育事件”。因此,只能先采取“预设”的方法,即教研组、备课组在讨论的基础上,事先预设一个大家公认的教学难题,作为将要解决的“关键教育事件”,要求执教老师在备课时,将重点放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同时,备课组、教研组的全体教师,通过查资料、集体磨课等方式,集中精力帮助执教老师解决这个问题。上完课后,教研组、备课组以及专家在课后的讨论、反思中,大家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这一预设的“关键教育事件”上,对于执教老师的处理方式提出见仁见智的看法,使大家对这一问题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例如,上学期末,语文组经过讨论,预设了两个关键教育事件:“导入”和“课堂提问”。赵友平老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颗的导入设计,汤子俭老师《安塞腰鼓》的课堂提问设计,成为了研讨的焦点,由于集中于“关键”,讨论的内容由大而杂聚焦到小而有价值的问题上,一改过去泛泛而谈的评课方式,大家在思维碰撞中,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使得大家都有所收获。
2. 生成阶段
其实,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生成的问题要比预设的问题多得多。从教学过程中适时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加以研讨,才是最有研究价值,更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这是需要敏锐的专业观察能力的。教研组、备课组在前期预设的“关键教育事件”的基础上,学会了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关键教育事件”。由于有前一阶段的演练,老师们逐渐炼就了“火眼金睛”。
例如,语文课如橘逾淮北则为枳,中“过王者行”,有的学生认为,“过”是拜见,但另一位学生提出“过”为“路过”,对于学生的提问“过”该怎么理解?教学上该怎么处理,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这引发了教研组老师们的热烈讨论和思考;又如,数学教研组在听课后就捕捉到关键问题“教师精心备的课,为什么还有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上还是反映木然?” ,并进行深入研讨,提高了认识。
这标志着我校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 项目组研修阶段
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通过开展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大家初步具备了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该说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仅靠一两次的研修活动,要真正解决诸多“关键教育事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校下一阶段的校本研修,将带着问题成立研修团队,通过项目组研修的方式来进行专题研修。
三、下一步打算:设计“实践型”校本研修流程体系
以“关键教育事件”校本研修的操作流程作为范例,我校将结合《校本研修流程设计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进一步设计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流程体系,重点形成三大流程的体系:学校层面研修管理流程体系、团队研修流程体系、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研修体系。,达到研修的常态化、高效化和精细化,切实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