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常州经开区横林小学 >> 教海拾贝
“对话”从“心”开始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29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超级管理员

 

——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曾几何时,慢慢地在学生面前养成了严肃、不轻易微笑的习惯。固然,学生变得听话了,课堂的纪律也很好,然而课堂中一板一眼的提问,极少数学生一板一眼的回答,总让人觉得课堂缺少了什么,少了一种生气,少了孩子该有的活泼。这样的课堂,即使孩子可以学到知识,这些知识也是凝滞的,时间一长,便会遗忘在学生大脑的某个角落,上面落满尘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确,只有师生平等对话,才有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成就。对话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以文本为背景,师生、生生以及更多主体间的敞开、交融,这不仅仅拘限于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养成,而更在于它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世界,促进了学生生命自由活泼地生长。

一、用“心”体验学生,给予对话“基础”。

对话式教学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互相吸引,互相包容,求得新的发现,以达到师生之间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的形象比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可见,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对话,才有可能与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对话。由此可见,创设这样一个“平等、合作、自主”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对话之源。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效率最高,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自由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师生对话也就如小溪流水般自然、顺畅。

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在交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同时,教师更要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与学生平等沟通,相互敞开、接纳、分享。

其次,要学会倾听。教师要学会“屈尊”、“倾听”,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只有学生们真正地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最为壮美的和声。说真话,抒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真正鲜活的生活。

再次,要学会点拨。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育者在这方面所采取措施的关键就在于,为学生尽可能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教学评价的功能不是要做“秤”去秤出每个人的轻重,而是要做“加油站”,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吸取动力,增强信心。我们每位教师一定要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每个人都能学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成功和愉悦。

二、用“心”钻研教材,开拓对话“空间” 。

要实现课堂上教师、文本、学生三者有效的“对话”,除了尊重学生体验之外,还必须建构在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于永正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可见,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先要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开拓对话“空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产生了某种碰撞,文本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蕴,学生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静谧的中秋月夜图,画中诗人站在窗前久久地凝望着皎洁的圆月…… 然后,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良宵》,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起《水调歌头》。学生一下子被强烈的多种感官刺激所震撼了,进入那特定的情境,与大文豪苏轼同呼吸共思想。学生的研究意识被激活了:诗人看着月亮在想什么?他的心情怎样?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课文的学习之中。

此外,鲜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同样可以召唤学生深入文本的话语世界,可以激活他们原本凝固的语言。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坐井观天》一文,课尾时,一学生质疑:“青蛙会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吗?如果青蛙不肯出来,谁有办法叫‘她’出来?”学生的疑点恰是正待突破的一个教学难点。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反馈交流。有的学生结合文本,猜想青蛙也许会怀疑小鸟的话,要自己跳出井口去看个究竟;有的认为青蛙已长期习惯于井里的生活,有的觉得是青蛙跳跃的功能有问题,众多学生认定是青蛙“固执到底”、“自以为是”、“目光短浅”的顽固思想在作怪,决定着它固守井底。根据学情,师作了巧妙的点拨:“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的孩子,大家的意见几乎一致。如果那只青蛙不跳出井口,你能不能想办法把她唤出来呢?”学生有的直截了当地表明用丝网去网她;有的干脆说用绳子去套她;有的想到拿蛇去赶跑她;有的说用装满虫子的瓶子去哄她。至此,教者暂可不必去研究学者的想法是否合适,但很有必要为其“不合情”的说法指点迷津。

师:小朋友,青蛙可是人类的好朋友啊!我们怎么可以“威逼”、“利诱”她呢?

师:你们想想,这“唤”字里面包含着多少意思?

生:(若有所思)噢!我知道,我们要用小鸟的话再一次来教育她。

生:如果她还不听,我们就跟她说:“青蛙姑姑,你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我们的庄稼地里有许多虫子,等着你去捕捉呢!你不是庄稼的好朋友吗?”

师:如果我是井里的青蛙,听到你的呼唤,我会急不可待地跳出井口。

生:我想借用录音机来“唤”她。先是动听的音乐奏起,再播放小鸟和青蛙孩子念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草地小鸡叫叽叽;你拍二,我拍二,小鸟唱歌真悦耳;你拍三,我拍三,外面阳光真灿烂……

师:多聪明的孩子,还创编了《拍手歌》,真是学以致用。如果我是青蛙,听到你的呼唤,会耐不住跳出井台,和鸟儿们一起欢歌。

生:光是录音播放,青蛙也许还不会相信,因为她那样固执,我们还要带上摄像机,把小鸟一路飞来拍摄下的精彩画面配上音乐播放给青蛙看。

生:我还想告诉这只青蛙:你再也不要坐井观天了!做人要眼界开阔,才能享受无穷的快乐。

生:对啊!如果是坐井观天,那你永远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师:这正是老师要送给大家的话!

三、 用“心”推进生成,创设对话“平台”。

“只有在他人的行动迎合这人的行动以及他人的不断插话引发这人的异议时,这种思维才具有创造性。”对话便是建立在这种精神共振的基础上的。而“共振”的达成度取决于信息交流的密度。因而,必须构建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社会历史背景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广泛、开放的对话场,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充分地对话,从而实现阅读对话的教育性价值。

我在教《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要求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对寓言中出现的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没想到学生的自主感受竟是如此丰富:

──“南郭先生不懂装懂,靠骗人过日子真不好。”这是多数学生的看法,从正面批评了南郭先生。

──“我觉得南郭先生也有好的,在齐湣王那里,他知道混不过去就溜了,这还有点自知之明。”这是在从反向为南郭先生找“闪光点”,能“一分为二”,也有道理。

──“我不喜欢齐宣王,他只图享受,是一个糊涂王。”这也是多数学生的意见。

──“我喜欢齐湣王,他很聪明,不允许作假。”王也有好坏,讲实事求是。

──“这里的众乐师都不好,他们应该知道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是骗人的。但都想当好人,不去揭穿他。”这位学生反对当老好人,意向不俗。

──“众乐师都是好人,骗骗齐宣王有什么不对。他们肯定很同情南郭先生,心想怪可怜的,就让他混口饭吃吧!”不管怎么说,这想法很特别,很善良,也应当得到尊重。

在对话中,学生或体悟到作者独具的匠心,或感受了广阔历史背景中的人物形象,或享受了一种自由、开放的和谐氛围……这对学生课文形象感受的丰满,思维疆域的拓展以及学习品质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用“心”赏识学生,提升对话“品位” 。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话更是充满了个性色彩。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使每个个体的生命激情在表达中得以宣泄,才能使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在对话中得以体现,才能使每个个体生命得以活活泼泼地生长。说说、读读、写写、辩辩、演演等方式,诗歌、散文、歌曲等体裁均可以成为学生表达自己生命的体验,进行彼此对话的外在形式。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文章的内容,采用说、唱、跳、画、做等形式,使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例:我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尽情的发挥他们的才能,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替代了过去枯燥乏味的说教。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课堂,想象到广阔的大自然中,想到了那温馨的一幕,文章学习与想象融为一体,一个个学生自编的动作,一句句深情的话语,无不体现学生独特的创意,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从而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新境界。

在教学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我则安排学生根据自己对词文的想象和理解,绘出文中所描绘的宁静、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图。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这一教学设计不但达到了甚至超过了我预期想象的效果,出现了不少与词中意境十分神似的图画。有些图画不得不让你惊叹不已——让你惊叹于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再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这些画让学生欣赏,既鼓励了图画作者,也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在这些案例中,学生个性、自由的表达得到充分展示,有独有齐,有分有合,有一般的描述,有诗意的抒发,还有不知不觉掀起的辩论气氛,以及最后独特体验的个性化表达,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抹上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五、 用“心”贴近生活, 丰富“对话”外延。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就是生活的积聚和发抒。绚烂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境,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拓宽他们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在生活中练就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获得丰厚、深刻的生活体验,从而促进思维、语言的发展。只有这样,师生、生生、生本等主体之间深层次的对话才能展开,情感才能共鸣,思想才能沟通。人总是在感性的生活体验的导引下在他人、文本等外部世界里触摸到自己生命的脉动。

如教《学会合作》这篇课文之前,我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有哪些是合作?并把它写下来,学生带这问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等我教学时,每个学生都写了满满的一张纸,而且他们还说有很多事例没写进去。同时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对合作的理解加以引申和例证。这样使文本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成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

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有言:“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陶行知先生说得更详:“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学生阅读了这部“活书”,那才真正是“胸罗万象气自华”啊!

总之,对话教学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是课堂教学的新源泉。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是沟通、合作的,是互动、交往的,是创造生成的,是以人为本的。只有融入对话教学,才能使课堂上真正洋溢着生命的色彩,让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