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几点策略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7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一、正确定位估算教学。
提高估算教学的课堂效率,就要正确认识估算,理解估算的本质;要不断发现与总结学生在学习估算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打下基础。估算可以理解为是估计计算、大致推算,估算的核心仍然是“算”。估算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准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能迅速算出精确值。从这一点上,估算与笔算或用计算器“算”是一致的、相同的。只不过估算是要求更高的运算能力,要求摆脱纸笔或计算器的束缚,运用心算乃至推算的能力进行计算。也可以说,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坚实的笔算、心(口)算以及运算定律的掌握和运用基础上的。在实际运用估算时,还要有相对广博的知识与常识。总之,基本的计算知识和基本的计算能力是估算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重要基础。估算能力又会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就不难解释学生在学习加减法估算时,为什么总是用精确计算过程来解释估算的过程。如:在二年级上册安排的加、减法的估算内容是学生正式学习估算的开始,在教学估算28+43大约是多少时,尽管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想,怎样很快算出大约是多少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是:20+40=60 8+3=11 60+11=71大约是70,是用基本的口算过程解释估算,即先计算再估计。分析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基本上只有加减法口算,几乎没有估算的基础;二是题目简单,不用估算就能解决问题;三是估计意识淡薄。当找出了影响学生学习估算的原因与问题,就使估算教学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
二、增强估计意识。
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前提要培养学生有估算意识,而估计意识又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估计意识,正确、熟练地将一个准确值看作一个合理的估计值,才能正确地进行估算。要提高学生的估计意识,就要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中很多事情不需要知道准确值这一事实。使学生掌握估计的方法,养成自觉估计的习惯。
由于目前教材中,关于估算的内容与素材比较缺乏,并且形式与范围也比较狭窄。在教学之前可结合教学内容,增加一定数量的专项估计题目,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估计意识。题目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兴趣。如:结合上街买菜、商品购物、外出旅游等具体事件中体现的素材进行。1千克苹果1元8角,大约是多少元?1千克羊肉21元,大约是多少元等等。在教学加、减法估算之前也可安排一些估计性的题目。如:估计一下小明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他的体重如果是38千克,大约可看作多少千克。几件商品的单价如下,估计大约是多少元?篮球每个59元,足球每个42元,排球每个38元等等类似估计的练习题目。结合专项练习引导学生得出,怎样估计一个数大约是多少的方法。使学生通过把众多的准确数估计成合理的近似数后,也就自然得出如何将一个准确数看作合理的近似数的方法。努力使学生的估计意识、估计习惯在学习过程之中自然形成。
三、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作为《课标》所确定的要加强的领域;作为一种计算方法;作为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要用上估计数量、进行估算。有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就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同时良好估算习惯的形成需要经历长期的培养过程。
养成良好估算习惯,一要培养学生有估算兴趣,愿意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这样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边。如:在二年级的加、减法估算中,通过一个模拟的购物活动进行专项练习。课件出示十余种商品的价钱,每组发一张50元、70元、80元、100元不等的购物卡,任意购物。要求记录下每张购物卡最多可以购得哪些商品,看哪个组购物方案多。学生的兴趣高涨,每个小组都设计了多种的购物方案。这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提高了估算兴趣,又运用了估算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二要结合计算经常用。运用估算去检验解决问题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经常要采用的方法。应用一:学生练习时出现的,小明的身高是2米40厘米;四年级一班人数为48.5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估计和判断,这样的结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思维方式或计算过程已经出现了错误,需要重新检验解题的方法或运算过程。应用二:运用计算知识的规律进行结果的估算;在下列式题计算后,你能迅速估计结果是否正确吗?56-28=84错误,(将减法看作加法进行计算了)356+249=505错误,(356+200就等于556结果肯定错误)。要求学生在平时还要善于发现和掌握一些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审视计算结果。应用三:运用估算确定商的位数;直接说出下列计算的商是几位数,288÷24、 234÷26、118÷16。应用四:估计下列计算的商是否正确,756÷63=12、328÷33=11通过估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规律,并要求学生对计算结果迅速做出估算,以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四、掌握估算方法
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估计意识、形成了一定的估算习惯基础上,就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掌握估算方法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体现于每一课时之中。掌握估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结果算得对不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
1、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基本的估算方法就是在计算过程中,将一些数据估计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再进行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算估算出大致结果,或者为精确计算打下基础。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接近整十)除法是典型的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知识点之一。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试商,学生便可以将知识难点转化成已有的知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进行计算。这样学生能很快确定商的大致范围,为正确试商作了充分准备。这种基本的估算方法,在平时的计算中是经常要用的、是最常见的估算方法,要使学生掌握、会用。
2、倡导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由于估算的结果是近似值,就要允许有误差。这就为体现不同的估算方法,锻炼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只要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能迅速口算、估出答案,均应予以肯定。如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18×22≈( ),估算方法一:18≈20、22≈20、20×20=400;估算方法二:18≈20、22×20=440;估算方法三:22≈20、18×20=360。三种估算方法都应予以鼓励。提倡以快、灵为原则,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不拘一格的思考,标准答案应提供一个误差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
3、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后,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还要灵活选取恰当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使估算的结果更具合理性与现实性。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列式为:49×104,估算方法一:49≈50、104≈100、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估算方法二:49≈50、104≈110、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解题后应引导学生思考:谁的估算更好些,为什么?尽管估算方法一是按“四舍五入”法进行的正确计算,但一些现实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104看作110更合理些、更符合实际。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运用估算,要从实际出发,有时需要打破常规来考虑。
在估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解释估算的过程。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并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释估算的过程就是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将估算的过程说清楚,说明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学生想说、敢说,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估算的本质。不断增强学生的估计意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采取灵活多样的估算方法,正确地、科学地估算,不要瞎猜、乱猜。以此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把估算教学适时地体现于课堂教学之中。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