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赏识和夸赞,作为小学生更是如此。“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的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正说明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应该让孩子在“我行,我能行”、“我好,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学会赏识,击中了现代教育的真正弊端———抱怨教育。为了让孩子聪明,总说孩子笨;为了让孩子行动快,总说孩子行动慢;为了让孩子细心,总说孩子粗心,为了让孩子听话,总说孩子调皮———总之,就是揪住孩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大惊小怪”、“吹毛求疵”,让负面情绪成恶性循环,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走向失败,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就要学会用赞美的眼光欣赏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见到:父母教孩子走路、说话时由于坚信“孩子行”,孩子学走路时就允许失败,哪怕摔十次脚、百次脚、千次脚,家长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由于坚信“孩子行”,孩子学说话时也允许孩子失败,哪怕说错了,家长都欣喜若狂,认为自己的孩子如此聪明,已经懂得表达自己的要求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父母,因为孩子学走路时摔脚、学说话时不清楚而训斥孩子的。所以正是在这样“行”的环境中孩子走路越来越稳,说话越来越清晰,慢慢地学会了走路和说话。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把耐心和期待作为教育的重要前提,采取“等一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等一等,看看孩子在做什么,听听孩子在说什么,想想孩子要干什么;等一等,不要急于说出答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不要急于提出建议;等一等,许多事情都可能发生:想不通的问题可能想通了,不会做的练习可能会做了,师生对立的情绪就可能得到平息。作为教师要重视赏识过程,把学生看作是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抓住时机,及时鼓励、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所以,期待儿童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一股很强的动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在某种意义上豪不夸张地说,好孩子就是夸出来的!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