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身,更要健心---小学体育教学心理素质培养之探讨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4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摘要:新时代的教育目标体现在教育的一切工作都要能够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一个人的社会化。小学体育教育可以关注到学生在体育锻炼、游戏以及社会时间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还可以及时反映小学生心理变化的细节,从而能有效给予培养与指导,以实现全面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 体育教学 心理素质 培养
一、现状:
事例一:2005年11月,南昌莲塘的一位中学生在学校跳楼自杀,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句话:“我并不害怕学习,但是人生太没有意义。” 南昌心灵通心理技术应用中心负责人周群老师说,让他亲眼目睹了这个孩子只有一句话的遗书。
事例二:2001年9月19日,福安市上白石学区三年级学生林雨因与同学打架,受到讥笑,于当天服毒自杀。
……
活生生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间陨落,让多少的家庭陷入悲痛之中。据有关调查的分析表明,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着诸多不良心理素质,他们依赖性强、自制力差,社会交往能力不足,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得重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在强身的过程中更加健心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优势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活动中小孩子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可塑性达到最高值。体育课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身体活动表现出来,让体育教师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不良的个性心理及时作出纠正和扭转。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将教学内容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自尊型和自信心,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措施
(一)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也适用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比如经常进行接力跑等集体项目和球类课教学,会让学生在对抗的过程中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学会团结互助,帮助学生建立起勇敢、坚毅、坚韧不拨、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清楚阐述“极点”这一现象,鼓励他们在练习时以顽强的毅力去战胜极点,逐步培养他们顽强勇敢、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又如在障碍跑中,通过过障碍物,让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越过障碍、战胜困难,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在队列队型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对在联合行动中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影响了全局,让他们意识到集体主义的重要性。针对急躁、易怒、遇事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让他们多参加慢跑或者游戏等一些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以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稳定被动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一定的改善。面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遇到重要事情极易出现紧张、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如球类、田径等项目,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慢慢的克服自身心理障碍。
(二)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灵活创设教学氛围。
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是以群体形式进行身体的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据调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有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今后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业余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终生受益。为此教师要创设—种让学生自由表现的环境和氛围,使体育课堂成为—个小社会。如在体育教学中多增加一些自我创想的练习,使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这过程中,学生所产生和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特长等可以进行文流,互想帮助,从而培养他们各种人际关系和学会处事的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竞争自强的活动场所。比如说跳山羊,做这个练习要求学生有一定勇气,决不能缩手缩脚,更不能优柔寡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勇敢的精神品质,又培养了学生果断的品质。此外教师在课中应积极利用语言等各种外部刺激,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质量,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某些品质和精神的目的,使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提高技术、技能的同时,意志品质也行到了培养和磨炼。
(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教师还应注意:
1.了解学生
教师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统计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和个性表现,确定哪些学生存在异常心理。然后通过反复谈心或家访等手段收集这些同学的有关资料,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找出学生最关心、最觉困扰和需要改善的问题,确定防治目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课外活动,平时训练,课间操等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2.提供心理支持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科学地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和练习形式向学生施加心理上的影响。对他们要以诚相待,经常采取关心、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引导异常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认清自己的不足,使其能驾驭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去顺应、努力,逐步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
3.利用体育锻炼,改变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其改变观念和态度。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才能达到效果。例如,偏执型学生,表现为爱嫉妒,心胸狭隘,不信任别人。因此,在锻炼时经常采用团体训练的方法,如体操的分组练习,让同学间相互保护和帮助、友好信任,使同学之间在不知不觉中人建立友谊,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对回避型、依赖型的学生,应鼓励其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培养他们的兴趣;通过表扬、鼓励积极行为等方法,来减轻他们的焦虑,促进积极行为的增长;还可以通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如球类运动等,让他们在练习中体验成功,逐步消除自卑,重建自信心。对待攻击型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对抗性强的运动,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得以释放,保持平衡的心态,在训练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爱别人,尊重别人。
4.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人的心理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对于体育活动也一样,也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完成实心球前抛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个子瘦小,在完成技术动作时很吃力,甚至会出现动作变形的现象,教师这时除了需要增强学生力量的练习,还可以用其他球类代替实心球,让球的质量逐步增加,让学生对球的质量有个适应的过程。再如,在跳高教学中,如果一开始就用竹竿,那么就会有一大部分人不敢跳。假如把竹竿换成皮筋的效果就不一样了。由于皮筋有松紧和弹性,学生在越过一点高度时不用担心会压倒竹竿而导致受伤,因此即使学生自己跳不过这个高度却也敢尝试。这样,学生的心理在逐渐的适应,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逐步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强身健体,已经拓展到对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当前学生群体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到心育与体育并重、健身与健心共举是十分重要的。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