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的歌声更美 ------歌唱教学中的情感激发小妙招 唱歌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富有表情的歌唱,形象鲜明、内容丰富、旋律优美的歌曲,最能感染教育少年儿童……”。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却不知道如何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投入歌唱,学生都是凭着本能来唱歌,老师对于歌曲情感的激发浮于表面,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 1.教学程度浅显,过于套路化,公式化,如:歌曲好听吗?大家要有感情地唱!怎样唱才是有感情地唱呢,老师却没了主意。 2.引导角度单一,没有新意,首首歌曲都是这样问:这首歌的情绪如何?长次以往,让学生生厌,谈何激发情绪? 3.脱离歌曲情感的技术化指导,如:这里有f,要唱的强一点,那里有p,要唱的弱一点。造成学生对唱歌缺乏感情的投入,歌声不自然,造作。 这样的歌唱教学,孩子们怎会不厌烦!如何让孩子们激情投入,唱出更美的歌声呢?音乐教师不妨改变一下呆板的教学模式,多纬度,多角度地加以引导,不放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难以把握的小细节,在细节处寻求艺术的突破口,给学生以感悟,从而唱好歌曲,唱美歌曲。结合我的教学实例,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巧用聆听对比法,让孩子们自发感悟。 新的课堂模式下,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体验音乐,那么老师的主导地位又如何体现?老师通过何种手段来控制课堂呢?我的做法让学生多多聆听,通过聆听和对比得到感悟。 比如,在执教《彩云追月》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切分节奏,当听完第一段的旋律后,师说:请你听老师来唱两个乐句,你觉得哪一句听上去更活跃?老师唱两句不同节奏的乐句,第一句未用切分节奏,第二句用切分节奏。进行思考对比后,学生会回答是第二句。老师适时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便会把注意力放到切分节奏上去,自然会回答:是节奏变了。这时老师乘势介绍切分节奏,并开始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唱出切分节奏,这样学生不光懂得了切分的知识,还理解了为什么要运用切分节奏。 又如,教学中,我运用比较的手法,让学生用“喊唱”的声音、“轻柔”的声音分别唱同一首歌曲,然后让学生们听辨:“哪种声音听起来舒服,你能用这样的声音来演唱吗?”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用轻柔的声音来歌唱,与此同时,我将学生们最初的演唱录音,让学生们进行比较,知道自己的声音有什么变化,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例如歌唱《愉快的梦》这首歌时,我让学生们用两种声音分别唱了一遍让他们比较声音有什么变化,于是学生们得出了“大声唱时摇的不是梦之船,并且也不是在海上轻轻荡漾。” “轻声唱时音色变化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感觉到了轻柔的梦之船在绿色的海上轻轻荡漾,有一种朦胧美,看到的是梦幻中的仙境”。 然后我们讨论怎么才可以用小小的声音来突现力度呢?并且一起实践,学生们体验到了轻声唱法带给他们美的感受。慢慢地,学生们能用最自然的嗓音歌唱、轻声的歌唱,这样,学生们的歌声也越来越美。 二、巧用图谱,引导学生“看”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说过:“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呼吸。” 用简易明了的符号图形来表现音乐的内容,教学会更生动直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表现音乐内容的图谱开展音乐教学,能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通过接近性、相似性和对比性联想,使音乐物化,变得具体可感、可触可摸。 如在教唱《夏夜》时,为了让孩子感受萤火虫有时一闪一闪地发光,有时又漫天飞舞的形象,老师边放歌曲让学生聆听,边在黑板上用图谱画出形象的图谱让学生感受,用点式的图谱表达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形象,用波浪的线条来表达萤火虫优美地漫天飞舞着,在形象的图谱启发下,学生很快地领悟了歌曲所表达的形象。 又如在教唱彝族歌曲《在一起》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分析歌曲前四个乐句的关系,是逐层递进的,引导唱出情绪上的不断高扬。我做了四个大小不等的红星要求让学生摆在每乐句的开始处,老师提示:这四个乐句,它们是怎样的关系呢?老师要请你摆一摆这四颗星,你觉得最大的一颗该放在哪一句?其它的又怎么摆?为什么?这时学生会思考哪一句是情绪最激动的,放最大的一颗星,哪句弱一些了,比较其它乐句的情绪感觉,边唱边对比它们的情绪变化,然后用直观的星星摆出来,感受歌曲的层层递进。 三、抓住动情点,有效激发情感。 什么是动情点呢?动情点即作者的感情爆发点,是一首歌曲最有特色,最精华的部分。有意识地抓住歌曲中的“动情点”,以情感人,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在教学《银色的桦树林》时,学生们唱的很平淡,如何让孩子们抑扬顿挫地唱,唱出感情呢?在我自己一遍遍地演唱后,我找到了动情点:抓住“强壮”这个词语,让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体会这个词,老师提问:你觉得要用什么样的力度来读“强壮”?在读过后学生都会说用强的声音,这时老师顺势引导要用什么力度唱“强壮的驯鹿来来往往”就顺理成章了。利用情感的迁移,利用孩子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力来领悟音乐,抓住这个点,点燃孩子的情感,然而,在老师如何找到动情点,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分析上,只有在对教材的充分吃透后,才会有巧思。 在新课程下,我们不能只关注先进的教学手段,而是要研究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用探究性,启发式的教学,撞击学生心灵的火花,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