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常州经开区横林小学 >> 生活杂谈
读书的好处(6月25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8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歌德访谈录》曾记录过这么一句话“人类的遗产总是要跪在地上来接受的,并不能心存侥幸。”

 
读书的好处
陈世旭
 
初中毕业,家里无力送我升学,不得不辍学谋生。因为读书少,对读书人无比敬仰,觉得他们很高大、很了不起。长大了些,才渐渐知道,许多人用心刻苦读书,是因为读书有许多好处。联系实际集中宣讲这好处、并且讲得明明白白的首推宋朝的皇帝宋真宗赵恒,他专门写过《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按史家的说法,宋承五代长期的战乱,一般人都不喜欢读书,书读得好的就更少。大宋皇朝要大量起用文臣,必须一方面广开读书人登仕的途径,一方面竭力提倡读书的风气。宋真宗御笔亲作的《励学篇》,就是用来诱导大家读书的。效果还真不错,篇幅不长,言简意赅,从切身的利益,总结了读书的种种好处。传布天下,忽悠了天下士子者几近千年。“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多如簇”,还有比这更大的诱惑吗?
古人用功读书的故事,书读得好当了大官、发了大财,荣华富贵、耀祖光宗的故事,多如牛毛,举不胜举,这些故事代代相传,可以让人的耳朵听得起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并不缺乏类似的神话,人们也常常看到相反的例子:板荡时世,掌了大权、甚至得了天下的往往不过是草莽英雄,让诗人感叹“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进入近代社会,书读得多、甚至特别多的人,成了“右派”、“臭老九”、“牛鬼蛇神”,被开除、发配、劳改;时至今日,大学毕业生、哪怕海归的硕士博士好不容易得到聘用的那家企业的老总,发迹之前只有中学、小学学历、甚至大字不识的有的是。宋真宗所言“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多如簇”,未必靠谱。
仅就阅读而言,据说今天已进入读图时代。看到一本获得国家最高奖的对《资本论》的讲解读物,竟是一册连环画。真是难为了马克思老先生,当年他为了写这么一部皇皇巨著,把图书馆他座位下的地板都踏出了一个坑。明朝《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读书的每读必抄,抄完一遍又一遍,以至其书房被称为“七录斋”这样的治学在今天只能是一种笑谈。
《歌德访谈录》曾记录过这么一句话“人类的遗产总是要跪在地上来接受的,并不能心存侥幸。”歌德是文化巨人,我因为读书少,没有资格拿这样的话奉劝人。该不该读书,该怎样读书,面对别人用心血书写的文字,一个有责任感的读者,其责任不仅在于了解,还在于传承,等等,这一类的话题,不是我可用妄加议论的。我能说的只是在很有限的读书过程中的一点小小的体会,那就是:
读图之类的快餐阅读肯定较为轻松,但深入的阅读也许更有可能让人收获一种难得的平静和慰藉。读书借着个人自己的存有,使个体认识到整体的存在。一个人的生命一旦与无数人的生命发生关联,便会充满活力。一个人与一个更明朗、更丰富的世界结合为一体,便更能成为他自己。与“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多如簇”,并无太大关系。
这是我在读书中感受到的最大的好处。
(选自2012年5月1日《今晚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