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放飞蜻蜓》教学片断谈分角色朗读教学的实效性
分角色朗读是阅读教学常见的方式,特别是阅读描写人物对话时。因为,此法能满足学生好表现的欲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每每宣布开展分角色朗读课文,总会让学生高举起手,总会让更多的学生跃跃欲试,一展自己的表演才能。可以说,分角色朗读是一种很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此方式除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外,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是很多的。下面就结合苏教版三下《放飞蜻蜓》一文的教学片断来谈有效的分角色朗读教学的组织。
一、细读文本,知角色
分角色朗读的前提是分清文本中所含的角色。分清了角色才能确定所需的扮演者。我们在引领学生分清角色时,往往是看提示语。有些文章一看提示语,学生就能分清角色,但有些文章因人物多,或不出现提示语,就需要老师引导把角色分辨清楚。
师:课文第二至九小节都是写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平时我们在读写人物对话时,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呢?
生:分角色朗读。
师:好,那下面我们也采用分角色的方法来读好这几小节。现在读小朋友默读这几小节,看看里面有几个角色。
生:三个。一个是陶行知,一个是翠贞,一个是孩子们。
师:陶行知是一个,翠贞是一个,孩子们是指一群孩子,究竟是几个呢?
生:一个男孩子,还有几个孩子。
师:一个男孩子说的话能找到吗?
生:能。他说的是“吃露水。”
师:孩子们是指几个呢?包括哪些人呢?
生:孩子们应该包括翠贞和一个男孩子,但一共几个分不清楚。
师:有同感!但我们还是得粗略地辩认一下,这样才能分好角色。好,下面我们还是来找找那些分不清究竟是谁说的话吧。
生: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露水。”“吃泥土。”
生:“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
师:好。一下子都找到了。(出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露水。”“吃泥土。”)从这一段话看,至少有几个孩子说了话?
生:三个。
生:不至三个。因为前面有个“七嘴八舌”。“七嘴八舌”是指人多嘴杂。三个人还不能体现人多。
师:很有道理!看,一个词,三句对话就把孩子们七嘴八舌抢着说的场面写生动了!因为是“抢”,所以很难分清谁说了什么,因此,作者用了“七嘴八舌”和“吃草。”“吃露水。”“吃泥土。”表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在读的时候至少要三个人来读这三句话。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来江演演这七嘴八舌抢着说的情景。
(三名学生读,读出了抢着说的味道。)
师:(出示:“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这两句也没有提示语。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不朋友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生:(读文)我想,也是孩子在抢着说,一时分不清谁说的了。所以没有出示提示语。
师:很有道理!因为是两句话,老师请同桌的小朋友演演抢着回答的情景。
(同桌相互读)
师: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分角色读二至九小节,至少须有几位同学来扮演角色呢?
生:八个。
师:哪八个?
生:陶行知、翠贞、一个男孩子、另外不知道是谁的五个孩子。
师:是吗?
生:我认为要九个,还有一个要读作者的话。
师:是的,我们不能忘了!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只要五个。
师:(很奇怪地)啊,只要五个!为什么?说说理由。
生:老师,刚才我们不是说孩子们也包括翠贞和一个男孩子吗?哪分不清谁抢说的那几句话也有可能是翠贞和那个男孩子说的。所以我觉得只要有五个人就够了。作者、陶行知、翠贞、一个男孩子、另一个孩子。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默认)
【此文二至九小节是写陶行知与孩子们谈蜻蜓。看人物对话描写中的提示语,很清晰地出现人物身份的只有陶行知、翠贞和一个男孩子。其余的语言均没有点明是谁说的,因为即使是出现了提示语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露水。’‘吃泥土。’”也分不清具体是哪个孩子说的;不出现提示语的“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就更分清楚是哪位孩子的话了。只知道是孩子,是不是翠贞,有可能;是不是那个男孩子,也有可能;还有可能另外的几个孩子。作者没有写明是哪个孩子说的,是因为当时的情景是七嘴八舌“抢”着说的。虽然情况有多种可能,但在分角色朗读里,还是得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至于究竟几个角色,只要说得合情合理即可。】
二、合作商讨,分角色。
分配角色,看似很简单的教学组织,其实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元素。如果我们简单地由老师包办代替,或许选择的角色会更具表演能力,但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去安排,也许他们的分配不一定好,但在这过程中,他们会学到很多的东西,这是一次组织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也一次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更是一次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师:看样子,大家都被他这么有理有据的话语征服了。下面我们就要开始练习分角色朗读了。但是老师不可能让小朋友组成五人小组,只能四人一小组,请前后桌的同学围在一起,商量一个,如何分配好这么多的角色。
生:(四人小组开始讨论)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个你们的分组情况?
生:我们一组是这样分的:我当作者,小明当陶行知,小红与小刚轮着读翠贞、小男孩和那些没有提示语的话。
师:是你分配的吗?
生:是的。
师:(转向其他三位同学)你们同意他的分工吗?
(那三位同学都点头同意)
师:(转向刚才发言的同学)能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吗?
生:因为我觉得小明是男的,他的声音粗,像大人的。而作者的话很多,我来读不容易错。另外几个人说的话不多,只要读出抢的语气说可以,他们两个肯定行的!
师:小朋友看,听了小芳一组的分工,我们得到启发,看分角色也有学问呢!不仅要考虑读的量,还要考虑谁更适合哪个角色。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才能读出味来呢?下面老师还要请一组起来说说分工情况。
师:(分别问了一组的四位同学的角色任务。)你们是谁分配的?
生:我们自己说的想读什么角色。
师:有没有两个人都想读同一个角色的?
生:本来我想演陶行知的,但小丽说想演,我就让她了,我想她会比我读得更好!
师:懂得谦让,真值得表扬!
【让学生自主分配角色是高明的做法,虽然四人小组,四个人之间会有差异,组与组之间也会有差异,但正是这些差异,富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有能力的让他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上述案例中第一组学生的分工,显然是有一个自然领袖在组织,而第二组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因此,他们靠个别人学生的美德分好角色。其实分配角色的方法有很多,组长负责制,个人申报集体投票法等等都是常用的方法,甚至是拈阄法也是可用的,只要能满足大家角色的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此间,我们能看到的是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增长。】
三、品读感悟,入角色
分角色朗读的目的还是为理解文本内容、人物特点服务的。学生能否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到人物的特点,关键是能否进入角色,感悟角色语言中蕴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角色产生共鸣。
师:下面请各小组再思考一下分工,然后开始练习朗读。
生:(再次讨论分工,并开始分角色朗读)
师:现在老师要请一组同学起来分角色朗读。(指名一组朗读)在他们读之前,老师安排一下评委安排情况。扮陶行知的评读陶行知的同学,扮作者的评读作者的同学,以次类推,懂了吗?
(一组学生读,然后组织学生分角色评价)
师:现在我们来评一评“陶行知“。
生:我觉得陶行知的话还可以慢一点,因为他是在教育孩子,应该像老师那样说话慢一点。
师:嗯,老师教育你们的时候总是慢慢地把道理课清楚的。我同意!
生:我觉得陶行知的声音还可以低一点,粗一点,因为他上了年纪了,而且是个男的。
师:(笑了)你是从哪看出他上了年纪了。
生:从书上的图片。
师:真细心!课文中的插图也是我们需要阅读的东西,读了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呢?你们看图上的陶行知是不是上了年纪了?
生:是。
师:看来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下面谁来评一评“翠贞”和“男孩子”及“孩子们”。
生:我觉得他们读出了抢的语气。但翠贞一个人说的话不要读得那么快,可以慢一点。
……
师:听了刚才小朋友们的评价,我们再读一定能读得更生动了。请各小组再练一练。不过读之前,老师还有个提议,请每个角色的扮演者一定要先读一读自己分到的任务,然后四位小朋友再一起分角色朗读。
(小组练习)
师:请扮演陶行知的同学起立!(部分学生站了起来)小明(刚才扮演陶行知的同学),你看看这些陶行知的扮演者,你最想听谁演陶行知?
生:小修。
(用同样的方法确定其他几个角色扮演者,让他们分角色朗读。也是四位同学把这几小节的对话演绎得很精彩。)
【分角色朗读以后的评价过程展开,是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深入展开的过程。上述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对所分角色的朗读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结合了评价者对文本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学生深入文本后对角色的深刻认识与体验,这样的评价就让文本中的人物质角色的形象具体丰满起来。带着这样的认识,再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读、演,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将更真切、具体。】
上述教学片段,教者只是抓住文本中的一个典型片段进行深刻的设计,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又能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展示了学生学力提升的过程。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