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常州经开区横林小学 >> 评价反思
《下雨啰》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3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本节课是我集团内交流的交流课程,已经上过3次,每次上课都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是我跟中心小学的老师一起同课异构,上下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生学会了双基目标,但是作品效果很不理想。老师课堂以雨景入手,课堂语言潇洒自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雨画得很好,但雨中景物实在不敢恭维。我从雨中景物入手,着重学生的雨景表现。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师生互动良好,但是从学生作业来看,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实在有待提高。经过讨论,我们决定第二次同课异构。

第二次,是在实验小学,本节课被分成了两课时,老师第一课时,着重雨的表现,我第二课时。从潘老师处获悉,实验小学的学生造型能力也不强,我决定选用贴画法。我课前准备了很多学生以前作业中的动态人物,把他们贴到老师第一课时的雨中,合作后,效果明显比第一节课强,但是又出现新的问题,因为先画雨,很多人物没有融入雨中,我们只是考虑了作业效果,没有想到雨中的前后层次关系。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再换方法上。

今天是第三次,我采用了先画人物动态再画雨景的方法。因为这节课雨已经画过,学生对雨景没有任何的困难。我让学生先学习撕纸人物做法,然后创设大课间情景让学生给撕好的人物添加动作,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这种方法的便捷和灵活之处。比如小雨,人物可以继续在雨中活动,雨更大了,那人就要回教室,走路步子的跨度,摆臂的速度都会变大变快,撕纸摆放的灵活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同桌有的做得小了点,两人组合在一起,就有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了。再加上添画一些风景,雨伞,整个画面灵动了起来。作业效果比以前好,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上同学们还提到了如果看见有同学没带伞,自己带了,那么就可以送同学回家,那样同学之间的感情也被发掘出来了。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时间上同学们练的机会少了,我讲多了。撕纸的表现方法有的同学有所误解,以为只好用这一种方法。所以用撕纸方法做得雨很粗,没法表现那种细腻的景。同学们受到所准备的材料的限制,色彩没有用画的方法来表现的漂亮。人物也没有画的那么紧凑漂亮。

课上的次数越多,出现的问题也越多。我得到的收获也越多。这次的课,我虽然上了3次,但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去探索和实践的地方。

    附件: